身边ldquo国民下饭菜rdq
初春时节,田野上传来好消息。
“中国榨菜之乡”重庆市涪陵区70多万亩青菜头喜获丰收,正进入采摘季。
正事儿君获悉,作为“国民下饭菜”的涪陵榨菜制作原料,此次丰收的青菜头预计将给当地带来增收超过2亿元。
榨菜起源于重庆涪陵,自年诞生并推向市场、走向世界以来,历经百年沧桑,与欧洲的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兰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而闻名中外。
青菜头是如何变成榨菜的?
今天正事儿君就来给诸位讲讲青菜头“宝宝”变形记的故事。
↑榨菜原料青菜头
↑大家熟悉的榨菜
从头年白露种植,到第二年立春收菜、风干、装坛,再到夏至开坛,青菜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成为美味的榨菜!
涪陵榨菜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涪陵农村,可以说家家户户都种青菜头。
统计显示,年,涪陵区青菜头年种植面积达到72.2万亩,总产量超过万吨。今年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达到72.4万亩。
一个地区,为何会如此“钟情”一种蔬菜?
秘密就藏在“变身”之后的青菜头上:作为重庆的一道名片,以青菜头为原料制作的涪陵榨菜早已驰名中外。
由此衍生出的涪陵青菜头种植、加工产业已发展成为涪陵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优势特色支柱产业。
第一道制作工序:
切丝。正事儿君好怕她们切到手哦~
第二道工序:
晾晒。
第三道工序:压榨。两位大叔好给力!
光看到这些佐料,正事儿君就已经闻到了榨菜的香味儿咯!
第四道制作工序:拌料。大家忙得热火朝天!
第五道制作工序:
装坛。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文林正在将坛中的榨菜压实。
经过多道工序变身的“青菜宝宝”要在坛子中呆3个月以上,等到夏至时节就能开坛尝鲜了。
看着这些可口的涪陵榨菜,是不是感觉肚子有点饿了?
统计显示,近年来,涪陵青菜头种植、加工分别带动16万农户、近户加工户、37家榨菜企业以及常年7万余人的增收致富。年,涪陵青菜头销售纯收入达10.45亿元,榨菜半成品加工销售纯收入达2.2亿元,榨菜全区带动务工、运输等纯收入2亿元,全区人均榨菜纯收入达.78元,实现产业总产值85亿元。
榨
菜
赋
种撒白露间,移栽寒露田。
经冬蕴采厚,春获翡翠千。
习风送露走,腌榨土窖坛。
育得百味长,开坛万家香。
执行总监:陶冶白玲
编辑:程鹤立
文章内容来源于新华社
版权声明:文章欢迎分析转载请注明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