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芹菜炒肉和日本拉面
十年前我们在博山大街南首一家饭店,吃过一次芹菜炒肉,饭店的名字没记住。那是大家帮一同事忙完了丧事,主人家安排的一次招待。十人一桌,菜不多也不少,其中就有一盘芹菜炒肉。饭后同桌的十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芹菜炒肉那个菜做的好。说,“地道”有“博山味”,可博山味究竟是啥味?大家搜肠刮肚也没找出恰如其分的词语说出博山味。已经无法用语言描述了,说明那盘菜的确地道。同伙中有位“文人”说,咱吃的不是一盘菜,品得是艺术。文人总爱侈谈文化侈谈艺术。再后来我的一位朋友说,宋哥,抽空给你做个芹菜炒肉你尝尝。这位朋友会做菜,确切地说是会厨艺。做菜和厨艺是两码事,如同会写字与会书法也是两码事一样。那天他到我家做菜,提一大兜自带的食材和佐料。说只用我家的炉灶,炒瓢、炒勺即可。他象一位虔诚的教徒挥动炒瓢,芹菜炒肉端上饭桌,同样是无法表述的博山味。我怎么就做不出这样的味道?他说,重要的是火侯。火侯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呀,那是悟性和走心,艺术正是悟性和走心的结晶。一位作家说过,他去看一出话剧,事先掖了手绢在兜里,预备哭或笑,然而整个演出过程中他哭不出也笑不出,全场鸦雀无声。直到散戏,鱼贯而出的人群仍没有什么热烈的表示,大家默默地走路,看天,或对视。他干脆找个没人的地方发呆,他在那没人的地方坐了很久,心里仍然是一片愕然。艺术的效果往往是让人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正象那盘芹菜炒肉。芹菜炒肉仅是泱泱博山菜中一朵浪花。“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这句俗语争论已久,恐怕还得争论下去。一方以为这话是博山人固步自封心态的表现,另一方以为博山是鲁菜的发祥地,这正是博山人的文化自信。其实都没错,问题的根本在于“天下”的界定。博山历来工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人文积淀深厚。先人早已深谙之道:要吃好饭,好好吃饭。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尤其要吃好饭,要有滋有味,仅满足于吃饱是乞丐的思维。而与博山阰邻的莱芜,过去贫穷落后,吃饱已是奢望吃好则遥不可及了。“莱芜黄”曾是博山人眼里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博山建起百货大楼时,莱芜的中心区还满街跑猪呢。可今天之莱芜非彼时之莱芜,去一趟莱芜再看博山,真担心我们成了“博山黄”。世界变化之快再不能浑然不觉了。
莱芜
若从前吃遍博山周边很“莱芜”的地区,自然绕“天下”转一圈还是咱博山饭好吃。若把“天下”再扩展开来,走得更遥远更阔大些,那又是怎样的情景。日本拉面(图片来自网络)我仅说一点,我见到的日本拉面。佐世保中心街尽头有一拉面馆,每天门前都排起长队。光顾的不仅有当地人,也有外国人(其中也有黑人,日本并非一概排斥黑人,不学无术,荒蛮愚昧者不受待见)。那天终究吃上的这里的拉面,真可谓一碗入魂!横滨有一家拉面馆,生意也挺红火。在这里客人座在窗口坐定,里面递出一碗拉面后,两边同时落下挡板,客人面前只能看到拉面,四周一片寂然,目的就是让你在不受任何干扰的空间里,细细地品味那碗拉面。横滨还有一拉面馆,终日门前长队不绝。我探亲签证仅三个月,这期间路过多次因人多不能光顾,还是失之交臂,那拉面究意什么味道,不言而喻。(图片来自网络)横滨市巷北区有一座六层高大楼,这是横浜拉面博物馆,这里可欣赏拉面的历史和文化,各种体验和品尝,一碗拉面竟如此宏大,传承多年的博山水饺又是如何呢?“博山味”是一种无形资产,一块金字招牌。它凝聚了历代博山人的智慧和心血,可周边地区出现的俯拾皆是的博山味饭店,有多少是骨子里的博山味?我想,世界大着哩,博山饭以外还有一个浩瀚无边的存在。注:原文题目《芹菜炒肉和拉面》延伸阅读博山.双山街记忆沉睡的石沟河西庄,山头最后的坚守禹王山下最大的村落--岭西藏在岭西一溜沟弯弯沙沟河,大李、房庄、孟家顶、羊栏河、大辛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