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蜀河古镇ldquo油包子ldq
在旬阳蜀河,有一种小吃很重要,说他是包子,其实是馍;说它是馍,却包着馅,蜀河本地人称之为“油包子”。
乍一看,油包子就是个大馒头,待吃上几口,咬到中间的油馅,才恍然大悟,立时有了吃包子的感觉。
油包子对于蜀河人的重要性,单以口腹之欲来衡量,便如同羊肉泡对西安人、蒸面对安康人一样。但蜀河人赋予了油包子更多的意义,从过年到婚嫁,每逢喜庆之时,油包子都是蜀河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油包子的做法不算复杂。
先将面粉在锅中炒干舀起,再将猪油加温化开,加入炒好的面粉、盐、葱姜等调料进行翻炒,再加适量开水,等油和面充分融合后,揉成比鸡蛋略小的丸子,馅的工序就算完成了,蜀河人称之为“油蛋子”。
接着,把发酵和好的面擀制成窝头状,将“油蛋子”放入裹好,再团成馒头的形状放进蒸笼。待到出笼,用模子在馍上印上一朵或红或绿的花,才算完成。
在蜀河人的记忆中,捧着热腾腾的油包子,一口下去,满口麦香夹杂着油香的感觉终身难忘,尤其是几口下去,吃到中间的油馅,那种油而不腻酥爽的感觉,即便离家多年仍记忆犹新。
所以,对于在外打拼的蜀河人,油包子就是记忆,就是乡愁,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他们心里,油包子就是蜀河,但凡远行,一定要带上些油包子出门,不为别的,只为家乡的味道。
其实不只是味道,油包子在蜀河人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蜀河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油包子,而且一做就是上百个。
在过去困难时期,正月份走亲戚,油包子还是迎来送往的重要礼品之一。一瓶酒、一包白糖、一盒饼干,再来上二三十个油包子,大舅家走走,表叔家转转,一个正月,就这样,在油包子的陪伴下度过了。
婚嫁更甚,蜀河人订婚时,油包子是重要的聘礼之一,女方要向男方通报亲戚的数量,男方根据人数确定要做的油包子数量,一般亲友两个,重要亲戚四个,再备上几十个,在订婚的那天挑去女方家。
大多数家庭都要送上一两百个,也有更多的,因为谁家送的油包子多,就代表这家条件更好些,显得更体面、更排场些。
不止如此,蜀河人做馍还衍生了很多花样,孩子满月要做项圈馍,老人离世要做贡馍,这与关中做花馍的习俗倒有几分相似,更奇怪的是,蜀河人大都喜欢面食。
在安康,像蜀河这样偏爱面食的地方很少见,做油包子的习俗更是只有蜀河一带有,蜀河无人不爱的油包子,外人别说吃,知道的都不多。
众所周知,由于连年兵祸,明末清初时期,安康土著所剩无几,今天的安康人大都是后来的湖广移民后裔,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蜀河则迥然不同。
难道蜀河人就是当年所剩无几的安康土著后裔?当然,这个只是老刘的猜测,需要专家去印证。
有一点可以确定,油包子已经是蜀河人祖辈遗留下来的一个烙印,即便是今天,过年不再送油包子的今天,蜀河人依然愿意,在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带上油包子。
蜀河女子说,我要做你心尖尖儿的油蛋子!
蜀河男子说,我要做用爱包裹你的油包子!
——友情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