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子丨阳明心学与社会治理从南赣乡约到枫
正德十四年(年)二月,王阳明认为“民虽格面,未知格心”,于是推行乡约告谕父老子弟,使相警戒,这集中体现了王阳明对“礼”的治政与治世功能的重视,体现了他主张的“礼主刑辅”的思想,即维护社会秩序应以“礼”的教化功能为主,辅之以“刑”的惩治功能。
乡约并非是王阳明的首创。《南赣乡约》是王阳明受北宋《蓝田吕氏乡约》的启发,根据明代南赣地区的乡村特点修改而成的。在乡约中,他制定了推举约长、选贤任能,教化为主、刑法为辅,整顿民风、礼仪教化等治理条例,起到了维护稳定、防微杜渐、体恤民众、遏制恶行等作用。
三·《南赣乡约》现在,我们对《南赣乡约》全文具体解读一下:
咨尔民,昔人有言:“蓬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往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性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闬者无素,诱掖奖劝之不行,连属叶和之无具,又或愤怨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则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
呜呼!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南赣乡约》的序言部分,相当于谕民文告,开宗明义地表达了王阳明“亲民”以“安百姓”的思想。王阳明写道:“蓬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风好坏都是由于长期的积习使然。社会秩序混乱,即“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的原因,是因为“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王阳明首先检讨了政府的失职,没有履行好“安百姓”的职责,特别是教化的无能,致使“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闬者无素,……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制定乡约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协和尔民”,故必须通过教化使民风淳厚,从修身齐家做起,修己修德,纯化家庭伦理,再拓展至乡里,使“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共成仁厚之俗。”
王阳明说再笨的人,对别人的缺点却是一目了然的;再聪明的人,对自己的缺点都是熟视无睹的,人的善恶就在那一念之间。
一、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众所敬服者一人为约长,二人为约副,又推公直果断者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者四人为约史,精健廉干者四人为知约,礼仪习熟者二人为约赞。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备写同约姓名,及日逐出入所为,知约司之;其二扇一书彰善,一书纠过,约长司之。
二、同约之人每一会,人出银三分,送知约,具饮食,毋大奢,取免饥渴而已。
三、会期以月之望,若有疾病事故不及赴者,许先期遣人告知约。无故不赴者,以过恶书,仍罚银一两公用。
四、立约所于道里均平之处,择寺观宽大者为之。
五、彰善者,其辞显而决;纠过者,其辞隐而婉,亦忠厚之道也。如有人不弟,毋直曰不弟,但云闻某于事兄敬长之礼颇有未尽,某未敢以为信,姑书之以俟。凡纠过恶皆例此。若有难改之恶,且勿纠,使无所容,或激而遂肆其恶矣。约长副等,须先期阴与之言,使当自首,众共诱掖奖劝之,以兴其善念,姑使书之,使其可改;若不能改,然后纠而书之。又不能改,然后白之官。又不能改,同约之人执送之官,明正其罪。势不能执,戮力协谋官府请兵灭之。
六、通约之人,凡有危疑难处之事,皆须约长会同约之人与之裁处区画,必当于理、济于事而后已;不得坐视推托,陷人于恶,罪坐约长约正诸人。
七、寄庄人户,多于纳粮当差之时躲回原籍,往往负累同甲。今后约长等劝令及期完纳应承,如蹈前弊,告官惩治,削去寄庄。
八、本地大户,异境客商,放债收息,合依常例,毋得磊算。或有贫难不能偿者,亦宜以理量宽。有等不仁之徒,辄便捉锁磊取,挟写田地,致令穷民无告,去而为之盗。今后有此告,诸约长等与之明白,偿不及数者,劝令宽舍;取已过数者,力与追还;如或恃强不听,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九、亲族乡邻,往往有因小忿投贼复仇,残害良善,酿成大患;今后一应斗殴不平之事,鸣之约长等,公论是非;或约长闻之,即与晓谕解释;敢有仍前妄为者,率诸同约呈官诛殄。十、军民人等若有阳为良善,阴通贼情,贩买牛马,走传消息,归利一己,殃及万民者,约长等率同约诸人指实劝戒,不悛,呈官究治。十一、吏书、义民、总甲、里老、百长、弓兵、机快人等若揽差下乡,索求赍发者,约长率同呈官追究。十二、各寨居民,昔被新民之害,诚不忍言;但今既许其自新,所占田产,已令退还,毋得再怀前仇,致扰地方。约长等常宜晓谕,令各守本分,有不听者,呈官治罪。十三、投招新民,因尔一念之善,贷尔之罪;当痛自克责,改过自新,勤耕勤织,平买平卖,思同良民,无以前日名目,甘心下流,自取灭绝;约长等各宜时时提撕晓谕,如踵前非者,呈官征治。
十四、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
十五、父母丧葬,衣衾棺椁,但尽诚孝,称家有无而行。此外或大作佛事,或盛设宴乐,倾家费财,俱于死者无益。约长等其各省谕约内之人,一遵礼制。有仍蹈前非者,即与纠恶簿内书以不孝。
十六、当会前一日,知约预于约所洒扫张具于堂,设告谕牌及香案南向。当会日,同约毕至,约赞鸣鼓三,众皆诣香案前序立,北面跪听约正读告谕毕。约长合众扬言曰:“自今以后,凡我同约之人,祗奉戒谕,齐心合德,同归于善。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众皆曰:“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皆再拜,兴,以次出会所,分东西立。约正读乡约毕,大声曰:“凡我同盟,务遵乡约。”众皆曰:“是。”乃东西交拜。兴,各以次就位,少者各酌酒于长者。三行,知约起,设彰善位于堂上,南向置笔砚,陈彰善簿。约赞鸣鼓三,众皆起,约赞唱:“请举善!”众曰:“是在约史。”约史出就彰善位,扬言曰:“某有某善,某能改某过,请书之,以为同约劝。”约正遍质于众曰:“如何?”众曰:“约史举甚当!”约正乃揖善者进彰善位,东西立,约史复谓众曰:“某所举止是,请各举所知!”众有所知即举,无则曰:“约史所举是矣!”约长副正皆出就彰善位,约史书簿毕,约长举杯扬言曰:“某能为某善,某能改某过,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为某善,改某过,是能齐其家也。使人人若此,风俗焉有不厚?凡我同约,当取以为法!”遂属于其善者,善者亦酌酒酬约长曰:“此岂足为善,乃劳长者过奖,某诚惶怍,敢不益加砥砺,期无负长者之教。”皆饮毕,再拜会约长。约长答拜,兴,各就位,知约撤彰善之席。酒复三行,知约起,设纠过位于阶下,北向置笔砚,陈纠过簿。约赞鸣鼓三,众皆起,约赞唱:“请纠过!”众曰:“是在约史。”约史就纠过位,扬言曰:“闻某有某过,未敢以为然,姑书之,以俟后图,如何?”约正遍质于众曰:“如何?”众皆曰:“约史必有见。”约正乃揖过者出就纠过位,北向立,约史复遍谓众曰:“某所闻止是,请各言所闻!”众有闻即言,无则曰:“约史所闻是矣!”于是约长副正皆出纠过位,东西立,约史书簿毕,约长谓过者曰:“虽然姑无行罚,惟速改!”过者跪请曰:“某敢不服罪!”自起酌酒跪而饮曰:“敢不速改,重为长者忧!”约正、副、史皆曰:“某等不能早劝谕,使子陷于此,亦安得无罪!”皆酌自罚。过者复跪而请曰:“某既知罪,长者又自以为罚,某敢不即就戮,若许其得以自改,则请长者无饮,某之幸也!”趍后酌酒自罚。约正副咸曰:“子能勇于受责如此,是能迁于善也,某等亦可免于罪矣!”乃释爵。过者再拜,约长揖之,兴,各就位。知约撤纠过席,酒复二行,遂饭。饭毕,约赞起,鸣鼓三,唱:“申戒!”众起,约正中堂立,扬言曰:“呜呼!凡我同约之人,明听申戒。人孰无善,亦孰无恶?为善虽人不知,积之既久,自然善积而不可掩;为恶若不知改,积之既久,必至恶积而不可赦。今有善而为人所彰,固可喜;苟遂以为善而自恃,将日入于恶矣!有恶而为人所纠,固可愧;苟能悔其恶而自改,将日进于善矣!然则今日之善者,未可自恃以为善;而今日之恶者,亦岂遂终于恶哉?凡我同约之人,盍共勉之!”众重曰:“敢不勉。”乃出席,以次东西序立,交拜,兴,遂退。
在最后一条,王阳明规定了乡约集会的礼仪,篇幅占了乡约正文的二分之一,对集会的程序、步骤、礼节、场景、言辞都有详尽的说明。王阳明认为,整顿民风需从礼仪教化开始,其作用在于使人“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以培养廉耻心已及德性自觉。
《南赣乡约》集会的礼仪活动十分隆重而严肃。王阳明认为,隆重而严肃的礼仪不仅能够凝聚乡民之心,更能起到教化的作用。全体乡民参与“彰善”与“纠过”的仪式过程,便是强化廉耻心的过程,可以逐步建立起道德自觉,这非常契合孔子将礼制视为德治的思想。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刑以强制的方式可以使民服从,但不能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而用德治,施以礼乐教化,则能使人产生廉耻之心,进而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南赣乡约》实行后,对明代南赣社会秩序的建设、风俗的纯化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从相关县志中可窥一斑,如瑞金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休风日有渐矣。习欲之交,存乎其人也”,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物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南赣乡约》始终贯穿了以教化为主导的治理思想,也是王阳明在江西南赣地区推行乡村治理的总纲领。《南赣乡约》将教化与惩戒进行了有机的统一,对南赣社会秩序的建设、风俗的纯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以来乡规民约的制定、乡村自治的进程,也为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对我们今天的乡村治理、社区管理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四·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的核心思想源泉就来自于《南赣乡约》,“枫桥经验”就是新形势下的“南赣乡约”。“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就是: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枫桥经验”的要旨就是怎样妥善处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就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
57年来,“枫桥经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功能效果不断拓展,由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向促进城镇、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延伸。枫桥在各居委会、村,甚至在一些重点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调解组织。近年,共成功调处民间纠纷多起,调处成功率达97.2%,其中80%的纠纷在村一级就得到了解决。
“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除了王阳明在南赣治理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经验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在新形势下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以民为本”、“亲民”的传统思想相契合,主流媒体是这么阐述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这正是“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和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问题,正是“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而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是“枫桥经验”的实质和主线;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枫桥经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够有持续的生命力,也在于其与现代治理理念相契合。传统统治理念偏重于单一权威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现代治理理念则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管理,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枫桥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治理因素,其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即强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及共治。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因此,要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要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引导社会成员养成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
新时代如何继续坚持、发展和推广“枫桥经验”?其路径还是: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坚持以德治为目标,推动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3,坚持以预防为基点,构建社会矛盾风险综合防控新体系;
4,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新防线。
附:蒋经国的《新赣南家训》
年到年,蒋经国主政赣南时,对王阳明极度崇拜,甚至连办公地址也从章贡路搬到了杨老井街南赣巡抚旧址,把毗邻原阳明祠的一条老街改名为阳明路。蒋经国的诸多施政行为借鉴了王阳明在南赣的活动形式,如王阳明建观德亭,蒋经国建仰德堂。蒋经国学王阳明亲民与务实的作风,在办公室外挂上公开信箱,向市民征求意见;蒋经国学王阳明大办社学的举措,在各乡村官办了小学;蒋经国也学王阳明颁布的《南赣乡约》,编制了《新赣南家训》颁行:
新赣南家训东方发白,大家起床,洗脸刷牙,打扫厅房。天天运动,身体健康,内外清洁,整齐大方。时间宝贵,工作紧张,休息睡觉,反省思量。吃饭吃粥,种田艰难不忘;穿衣穿鞋,要以辛苦着想。事事宜先准备,免得临时慌张。春天栽树木,夏日造谷仓,秋收多贮藏,冬季种杂粮,夏衣春天做,冬衣秋季量,天晴修房屋,天雨补衣裳,户户养鸡鸭,家家畜牛羊。处处要节约,无事当做有事防;时时要储蓄,有钱应作无钱想。青菜豆腐最营养,山珍海味坏肚肠;服装器具用国货,经济耐用顶适当。父母教子女,兄长告弟妹,勿贪钱财勿说谎,戒烟戒赌莫游荡。生活要刻苦,婚丧莫铺张;待人要诚恳,做事要有常;态度宜从容,举止要端方;友爱兄弟,孝敬爷娘,妯娌和睦,一家安详。不听闲话,自己有主张;不管闲事,埋头干一场。祸从口出,休要说短论长;病从口入,卫生不可不讲。做过善事,不记心上;受人恩惠,永久不忘。遇困难,不彷徨;处顺境,不夸张。做好事,莫宣扬;做坏事,莫隐藏。人家急难相援助,人家成功要赞扬。口角诉讼,两败俱伤;大家规劝,互相帮忙。引诱亲友做坏事,欺人欺己昧天良。甘心情愿当汉奸,辱祖辱宗害亲房。不论农工商学兵,都做堂堂好儿郎。政府机关去服务,多求进步图自强,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放弃一时安乐为民族。男女老少受军训,全体动员拿刀枪。人人都是中国兵,个个都去打东洋。国难已当头,战事正紧张;日本鬼子不消灭,中华儿女无福享。有钱快出钱,有力快出力,壮丁去当兵,老人看家乡,妇女耕田地,儿童上学堂。
(此文转自稽山王阳明研究院)(文章分"上""下"两部)
编辑:李博涛审阅:徐国栋
商务洽谈:陈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