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
每次心情特别不好或者特别好的时候,某苏都会去楼下集市的路边麻辣烫吃各种串串,第一次看见这类小吃,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食堂里面,每个人拿着一个筐,像买菜那样,挑自己想吃的夹在筐里,然后店主就放在熬制的汤中煮,熟了捞起,根据自己口味,加入麻酱、麻油、香油、醋、辣子等,吃起来感觉有点像家乡的串串香,也有点像台湾的关东煮,但又比串串香做工更复杂些,其实人越长大,越是不喜欢路边摊,怕脏,怕乱,起初某苏很受不了,一群陌生的人挨得那么近,可能你的碗跟隔壁的人也就差那么十几厘米,而且还不停说话,再后来,搬来梅林后,一天夜晚偶然出门觅食,看到某个写着“湖南麻辣烫”的小摊,有点热闹,其实最重要是摊主长得娃娃脸,有点像某苏的小师兄,加上她已快饿死,索性就吃起它了,显然,现在已成为这家老客,还得了个称号,叫“大学生”。
说起“大学生”这个称号,其实因为摊主有次看到某苏拿了几本厚厚的专业书,背着书包,带着厚重的眼镜,一份学生的打扮出现在摊位上,摊主弱弱地来了句,“放学了?”,某苏一听完这句话,喜滋滋地笑着,摆摆手,“没有没有,只是参加个考试而已”,那时候某苏在准备PMP的考试,学的晕头转向,加上与家里的人吵吵闹闹,心情很是不好,所以时常来这个小摊,吃着美食,看着行行(摊主昵称),就这样,顺利地度过考试期和吵闹期。
某苏很喜欢吃摊中各类青菜、爪子、田螺、萝卜,这几样必点,如果心情不好,就多加点麻,来激起食欲,就像今晚,某苏拼命倒一堆麻油,也成功打开味蕾,好好地吃顿晚餐,尽管吃的也不多,要是在冬天,冬眠怕冷的某苏,就使劲加了许多辣,以此来调动身体的各个细胞,热烈地跳舞,感受热量来袭,要是亟不可待,就热乎乎地时候拿起筷子就夹起几个菜,烫的舌头在发抖。也许这也是麻辣烫的真正含义。但比起美食,某苏更喜欢行行,礼貌得体的语气,手脚麻利,讲究清洁,最重要还是跟行行夫人的默契配合,你选择坐下摊位开始,也是个社会的缩影,有穿戴整齐的高级白领,也有衣裳不整的民工,有年轻朝气的中小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千姿百态,某苏很变态,喜欢在吃东西的同时,观察此时小社会的人们,高级白领快速吃着,也不怕烫,民工在默默大口地享用,吃的不爽在拎回瓶啤酒,学生们背着书包,叽叽喳喳,说着作业的烦恼,某某同学的告白或暗恋,今晚某对初中情侣还现场kiss下,老人在慢条斯理地嚼着,极为认真,当然有一次,还来了一个类似收保护费的大哥,说着些道上的话,但很奇特,仿佛行行会武功,将各方力量柔化,使得大家都觉得,我们只是一名食客,没有什么不同,彼此之间还会热烈的交流,特别好玩地是,每当打包的人太多、排队的人在等着座位的时候,行行和她的夫人就很着急,手脚更快,行行边弄还边跟夫人商量,“美女,你帮我打包下这两位美女咯,他们等的有点久了”害得打包的人们也不好意思催他们。整个过程,动作、语言、气氛的控制恰到好处。让人感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