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学习论语04不怕别人不

  怎样阻止白癜风复发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感谢您阅读青菜日记。青菜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然后将阅读的内容浓缩后分享给大家。如果这些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就是青菜最大的愿望了。今天,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我们传统儒家文化经典《论语》。青菜阅读的是《华杉讲透论语》一书,分享的内容也基本来自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店购买!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所以看不出子女的行为。这时候就观察子女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子女做了家长,大小事情,都由子女说了算,这时候观察子女的行为。如果过了三年,子女都没有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为,而是一以贯之,那就是孝子了。我的体会呢,我父亲去世一年多了,父亲留下的痕迹,便觉得亲切,不忍去动他。这家里院子是父亲所建,树木是父亲所植,就不会再换房子搬家了,终身居住在这里,缅怀他。父亲喜欢的家具陈设,继续使用。父亲生前资助的亲友,继续资助。父亲生前的朋友来家里,必像我父亲在世时一样对待他。凡与父亲有关的,我对他、她、它,必有与和父亲一样的感情。有句话讲:子欲养而亲不在,非孝子之言也!双亲在世时,我能尽孝,不在了,不也一样尽孝吗?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之用,和为贵。”“礼”,是礼仪,是尊卑上下的礼仪。对礼的运用呢,贵在能和。“和”,是和顺从容,是尊卑上下之间的种种调和融洽。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无论在政府工作,还是在企业,都有尊卑上下之分,礼仪规矩不能乱。但是,上下虽有定分,情意却也要流通。这就是“礼”与“和”的平衡。“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先王之道,就是这礼与和的把握,简直是完美!大事小事都能体现出来。“礼”,是社会秩序、规矩;“和”,是社会和谐、融洽。礼之贵,在于和。如今农村传统的婚丧嫁娶之礼,有若干复杂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规定有一个主事的亲戚角色,其制礼的理念,就是要你一家人和,通过每一件礼仪大事,提高家族的凝聚力,增进每个人之间的情谊互动。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以和为贵,反过来,和也以礼为贵。一味的和,也有行不通的地方,不用礼来节制和,也是不可行的。这就是讲不能没有分别、没有距离,乱了规矩次序。比如父子之间,非常亲密,这是和,但也不能率意任情、流荡忘返。父亲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跟孩子再亲密,也不能没正形,没有父亲的样子。亲密到了放纵的地步,下次你突然要教育他什么事,就没有威信了。礼之用,和为贵。不拘迫,也不至于放纵。凡事要恰到好处,斯为美也!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你的承诺合乎义理,你说的话就能得到兑现。反过来说,轻诺必然寡信,你碍于当时的情面,轻易承诺了自己做不到的,或不该做的,不合义理的、不合实际的事,到时候就没法兑现承诺。所以慎始才能善终,实现诺言,关键在承诺之前,不在承诺之后。在承诺之前,要小心衡量,不可轻率。“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对人恭敬,但必须合乎礼节。朱熹说“致恭而中其节”。不要过分,过分就显得轻贱,成了献媚,自取耻辱。所以施敬于人之时,也要斟酌恰当。“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是依靠。你今天依靠的人,必定是可以亲近的,你有道义,他也有道义,相互真诚,不只是一时相依,以后也依靠得着。不要利益苟且,暂时相依,明天又得翻脸。所以选择朋友,一定是一辈子都靠得住的,谨慎选择,终身不渝。不要有奶便是娘,今天靠这山,明天靠那山,那最后就会变成丧家之犬。以上三条,都是讲慎始才能善终,在开始之前谨慎衡量选择,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后患。我们常说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我们每天都在搬些石头来抱着而不自知。等到抱不住那天,就会掉下来砸到脚。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问:“一个人如果贫穷而不谄媚,富贵也不骄傲,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也不错吧。不过,不如贫穷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啊!”为什么呢?贫穷而不谄媚,毕竟你心里还装着个穷字,觉得自己很穷,我虽然穷,但是我也不去谄媚他人。那行为上没有卑,心里已经有卑。这就不如安贫乐道,心里根本没有自己穷不穷的事,心宽体胖,欣然自忘其贫,超然贫富之外。这就不是贫而无谄者能比的了。你富贵却不骄傲,心里已经先骄傲了,行动上提醒自己不骄傲。那就不如富而好礼的人,乐善循理,虽然身在富贵之中,而心已经超然富贵之外,这就不是富而无骄者能比的了。子贡觉得老师的话,真是醍醐灌顶。子贡体会贫富之道,觉得自己的修为已经到位了,没想到老师一说,听得汗流浃背,榨出自己身上的“小”来。他就感慨,这学问之道,义理无穷,博大精深,你不去切磋琢磨,就没法到那精密之处。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却深刻到骨髓,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毛病。我们怕什么呢?就怕别人不了解我。上级不了解我,我就怀才不遇,得不到提拔;客户不了解我,我就接不到生意;朋友不了解我,社会不了解我,我就没名气。所以我们在意的都是怕别人不了解我。君子呢?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反过来,《中庸》里说,君子“衣锦尚絅”,明明穿着锦衣,还要一件麻衣罩在外面,真人不露相,要把自己的德行才能稍微掩藏一下,这样的意义呢,一是学问德行,本身是为了自修,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二要保证自己的名气,不要超过了自己的德行。君子怕的是名不副实。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那君子就不想出人头地吗?《中庸》里说:“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不显山不露水,但他逐渐显露出来后,就能征服全世界很多年。他死了还死而不亡,浩气长存,垂范后世。小人呢,总是很着急,开始也忽悠一阵子,所谓火一把,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所以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成天为这个着急的,那就是小人了。第二句话,为什么君子怕不了解别人呢?如果你在上位,不了解别人,你就不知道怎么用人,该用谁。如果你交朋友,你不了解别人,你就可能交不到益友,交到损友。遇到高人,你睁眼瞎不认识,就错过了学习进步的机会,而这机会可能一辈子就碰上这一回!可不可怕?我们总是对别人不了解自己一万分地在意,对去了解别人,却毫不在意。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和事,妄加论断,将别人打入结论的仓库封存,拒绝向别人学习。这又是前面多次提到的“胜心”和“纠错心”作怪。你看每当社会上有成功者露头的时候,都有无数拒绝了解的胜心和纠错心唾沫横飞。一看别人有成绩,他马上就要“质疑”。俗话叫“不服高人有罪”,你不服,就拒绝学习进步了。要服气,要养成服气的好品格,杜绝自己的胜心。往期回顾(点击即可查看往期内容)期

学习《论语》0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

学习《论语》02吾日三省吾身期

学习《论语》0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gx/110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