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天生青白,自带草香,它曾经催眠了所有苏
在古代,它有个文雅的名字叫“蔺”
在现代,聪明的营销商给它取名“海绵草”
而在苏州乡下,大家就叫它
菅草、蔺草、灯芯草、松针草、丝草…
浒墅关青灯村
很幸运,在这个收割季的最后一天
小科君终于瞻仰到了,曾经风云一时的
席草
本期小科君后台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浒墅关席草育种织席基地施永赳
做席子的草,很稀奇吗?
呃…刚开始小科君也是这般不以为然滴
但素在看到超市各种明明长得差不多
却名字各异的草席之后
小科君那颗跟喵一样的好奇心膨胀了
好奇的结果是…
苏州,竟然是席草的故乡?!
真哒~
席草原本是苏州常见的野生丛草
形似茅针,丛生呈散射状,无节无叶
它可以用来造纸,做灯芯,还可以入药
更重要的是,古人发现这种野草
草茎内的白色髓心坚韧而有弹性适合编席
于是,通过着意的人工培育
这野草华丽变身,成了重要的草席原料
喏,席草茎内的这种白色纤维,就是天然的海绵体
苏州席子的睡感如何呢?
唐宋时,苏州草席就是贡品
明清时,苏州草席业发展至鼎盛
清朝时,苏州草席畅销全国
其中虎丘草席先出名,浒墅关后来居上
浒墅关的“关席”和宁波的“宁席”二分天下
甚至年代的夏天,浒墅关运河两岸
还都是大大小小的草席摊
更值得傲娇的是,年
经过故宫修复专家历时6年的考证
目前仅存一条于故宫博物院的
乾隆花园皇宫御用“富川席”
前世就是关席
席子在古代有多必需呢?想想那些带“席”的成语吧
(图片仅为示意,与文章无关)
席业的发达
让席草一度成为苏州重要的经济作物
虎丘、望亭、金墅、车坊、黄埭
娄葑、白马涧、西津桥、周庄、平望…
这些苏州周边的乡镇都种植过席草
而浒墅关的席草尤其出名
比如,当地享有盛誉的品种叫“梅里青”
青白细腻,清香浓郁,韧性十足
绿色为刚刚收割的席草,黄色为烘干后的
但素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年代后,苏州草席市场衰减
与此同时,外地席草涌入
这种外省大量涌入的席草
被苏州人称为盐碱水质中长成的咸水草
草色青黄,纤维较脆,韧性也不够好
但是即便此前苏州的草席业一直排斥咸水草
随着本土席草田的大量减少
苏州的草席业还是式微了
……
直到年,浒墅关首期试验恢复种植
30亩良种淡水席草
曾经辉煌数百年的关席
在主张回归自然与崇尚生物科技的今天
能重新回到苏州人的日常咩?
嗯…这么难回答的问题,还是抛给时间吧
反正医院咨询的意见是
席草质地疏松柔韧,属温性
气味天然,宜做草席、做枕芯
并且,它天然的海绵体纤维,能吸汗
擦拭过后留存的水分也能调节空调下的湿度
属于老年人、小盆友的夏日之友
好了
下面就属于你更好奇的关席制作揭秘了
↓↓↓
浒墅关民谣:小暑不割草,大暑白云飘
席草10月底种下,7月初收割,长足来天
它像水稻一样长在水田,但这时的水稻才到小腿哦
席草必需出梅后的晴天才能收割
传统方式下,席草收割下来需要晒足2天
所以三伏天里翻晒席草,是汗如雨下的苦工
现代工艺,利用80℃的高温烘烤一夜即可
不仅解放了人力,还让席草的色泽比晒干的更好
晒干的席草统一捆扎存储
编织前,再按长短分拣并捡出草壳和疵草
然后按长短浸水,先晒后浸,席草才会更坚韧
百条经,万根草,一条草席半身潮
传统的关席用席草做纬,自种的黄麻为经
而现在的草席,为了防止草席生虫
改用化纤或日本进口的麻线做经线
目前最常见的两种关席编织方法
左边为普通编织,右边的花纹不是染色
而是利用席草头尾颜色的青、白之差
一头一尾交错编织而成
关席以色泽碧青,草质柔软,光滑平整
编结紧密,舒适凉爽,遇汗不粘而著称
民谣叫,“阿囡撒尿勿要紧”
一张关席,要2万多根草才能织成
图中这张纯手工编织的双料席用草更多、更讲究
啦啦故宫都进得去的浒墅关草席你怎么看?
要不,咱也去搞张关席睡夏天?
搞不好南柯一梦,直接清穿
变马尔泰·若曦了呢~
编辑:金子
摄影:叶老师
本文感谢:医院副主任中药师
沈多荣
科普苏州
ID:kepusuzhou苏式生活,因科学更品质
生活中任何疑惑的、需要科学解答的问题
动动手,加我们!
科普苏州
本文为科普苏州原创,禁止转载
留言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