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曾是扬州人重要的冬季蔬菜诗经中的葵,
居民种在阳台上的冬葵
近日,记者采访时发现居民张女士在阳台上种植了一盆非常古典的蔬菜——冬葵。这种蔬菜在《诗经》,以及汉代到明代大量的诗歌里出现过,曾经是扬州人重要的冬季蔬菜,被称为“百菜之首”,但如今在扬州难得一见,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市民种的“冬苋菜”
就是诗经中的“冬葵”
张女士家阳台上种了一盆绿叶蔬菜,它的叶子呈半圆形,巴掌大小,靠近叶柄处有一点紫色,叶子边缘呈锯齿状。
张女士的先生喜欢吃苋菜,但是冬季苋菜长不起来,一位来自湖北的邻居赠送了这种蔬菜的种子给她,告诉她这叫“冬苋菜”,口感近似绿苋菜,做法也一样。
“邻居说它叫‘冬苋菜’或者‘冬寒菜’,这两个名称如果用扬州话来说,倒是同一回事。我以前没有见过这种蔬菜,种了试试看。”张女士说,一些亲戚看到她种的“冬苋菜”都说没见过,很好奇。
这种蔬菜现在在扬州难得一见,很多人都不认识它。记者曾在江西的友人家里见过。友人介绍,《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烹葵及菽”的句子,这里的“葵”就是“冬葵”,也即眼前这种被称为“冬苋菜”的蔬菜。
从汉到明有大量诗歌提及
汪曾祺曾为其考据
冬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记者请教了扬州文化学者华干林教授。
华干林介绍,关于冬葵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中国人食用的蔬菜种类不多,有20多种,“葵”是当时的主要品种。《黄帝内经》中总结了中国古代常见的5种蔬菜:葵藿薤葱韭,冬葵排在五蔬第一位,被称为“百菜之首”。
除了在《诗经》里露过面,从汉代至明代,冬葵在大量的诗歌里出现过。比如汉代民歌《十五从军征》中就有它的身影:“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此外比较有名的句子还有汉乐府《长歌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唐代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白居易的“负气冲星剑,倾心向日葵”;宋代司马光的“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明代于谦《庭前葵花盛开诗以赏之》有“独将翠叶承朝露,自吐丹心向太阳”。因冬葵的叶子总是朝向太阳的方向,因此很多诗句中有“向日倾”“倾心向日”“向日葵”等说法。
“有意思的是,明代以后的文人诗作中,冬葵就很少出现了。”华干林介绍,清代“扬州八怪”李鱓画作《花鸟十开》中有一幅《冬葵》,并题诗“拟将西蜀根,滋蔓中原土。六出顾未酬,至今味犹苦。”诗中把冬葵比作诸葛亮,李鱓是认识冬葵的,他似乎认为冬葵是蜀地的一种代表性作物。
近代扬州籍作家汪曾祺曾提到,他在武昌的招待所尝到过“冬苋菜”,口感像莼菜,“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
经过多番考证,汪曾祺在清人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中发现,冬苋菜就是古诗中的“葵”。
汪曾祺看到的“冬苋菜”是否就是张女士在阳台种的这种蔬菜?华干林表示,吴其濬在《图考》中即把“葵”列入蔬菜类的第一品,言明“葵”就是“冬苋菜”。另外从李鱓的画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位市民种植的“冬苋菜”就是“冬葵”。
“吴其濬在书中提到,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可见到了清代,冬葵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华干林表示。
明代以后被白菜取代
扬州曾是白菜的重要产区
影响力长达上千年,一度被称为“百菜之首”的冬葵,为何到了明清之际就逐渐式微了呢?记者咨询了多位农业方面的专家。
有专家认为,冬葵的式微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元代气候发生了变化,进入“小冰河期”,冬天变得十分寒冷。“冬葵”的耐寒性不够强,人们选择了更耐寒的“菘菜”。古时候的“菘菜”,可能是青菜、白菜的统称,类似于现在扬州人喜爱的小茉菜、苏州青、大白菜、汤菜等品种的集合。宋代时,扬州出产的“菘菜”最为有名。到元代天气变冷后,“菘菜”中的白菜,其耐寒性表现突出。和冬葵相比较,白菜产量高、耐储存,且天气越冷越好吃,在食用方法上更加“百搭”,逐渐取代了“冬葵”作为冬季主要蔬菜的地位。明代冬葵逐渐从扬州人的餐桌上消失,直至被遗忘。
说了半天,冬葵到底什么味道呢?张女士将冬葵菜苗佐以蒜头清炒后请记者一起品尝,清炒的冬葵叶口感嫩滑,比苋菜脆一些,味道近似苋菜。如果您吃腻了常见的蔬菜,不妨试试“古典主义”的冬葵,在怀古的同时也尝个新鲜。
记者刘旺文/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