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祁太秧歌极具生活气息的山西戏曲艺术

  祁太秧歌,因其产生于山西祁县、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平遥秧歌”“晋中秧歌”。祁太秧歌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明代万历刊本《玉谷调簧》里,有咏私情的问答体小曲,同祁太秧歌小曲《娘问女》《挑水》的题材和体裁极其相似。可见明代小曲盛行之时,晋中平原的小曲亦在广泛流行。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祁太秧歌”(名为传入晋中后起,原载“小歌舞”)较多描述最早的是在安徽,流传较广的“祁太秧歌”的曲调、曲牌多为晋中原有,但表现形式,尤其是表现题材多由安徽传入。“祁太秧歌”的曲调非常丰富,现在能搜集到的曲子约三百余首,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歌种。它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它曲调淳朴、健康、音调别致,特色鲜明。有的以曲调优美、秀丽,节奏舒展、抒情性强见长,如《绣花灯》《采棉花》等;有的则以节奏紧凑、音调简洁,似说似唱,善于叙事著称,如《换碗》《洗衣计》等;有的则因曲调较快、活泼,风格清新、开朗,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如《看秧歌》《大挑菜》等;也有的曲调低回委婉,适于表现悲剧性的内容,如《起解苏三》《郭巨埋儿》等。传统曲目以及流传的曲目有《换碗》《偷南瓜》《卖高底》《割田》《唤小姨》《送樱桃》《卖元宵》《看秧歌》《切草帽》《缝小衫》《墙头记》《上包头》《算粮》《送丑女》《游神头》《十劝劝》《洗衣计》《卖烧土》《卖柴计》《卖豆腐》《割青菜》《游铁道》《盘五更》《断料子》《劝戒烟》《偷点心》《打冻漓》《清风亭》《看铁棍》《小姑贤》《奶娃娃》等。(图片源自网络)责编:李晓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xg/116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