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知官小去广东知钱少去了随州才晓得

 

昨天上网看新闻,发现有一大堆人在围观“青菜”,甚觉奇怪,也凑了上去,观察了好久,才弄明白“青菜”被围观的原因,原来是位东北朋友在微博上的“两声尖叫”惹的祸。

东北朋友去南方餐馆点菜,第一次发现“只有绿叶的蔬菜才能叫青菜”,而且还第一次被服务员告知,在南方用膳,不“最后加个青菜”,那就不能叫吃饭!

回家之后,很有感慨,顺手发了一条微博,把“两个第一次”的心得体会分享给了网友们。这本是挺正常的事情,古人为什么要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就是由N多个“第一次”构成的,出门一趟,长点见识才不虚此行啊!就这么一丁点事儿,见过听过路过也就罢了,不知道为啥一下子扑上去数万人,并像在联合国自由发言一样,叽叽哇哇,非常热闹。

我从这些朋友的发言中也长了不少见识,也第一次知道了在东北除了荤菜之外的素菜都叫“青菜”,黄瓜是,萝卜是,豆荚也是,连“翠花”家的酸菜居然也算是。

经历了这个“第一次”,也让我体验了一回什么叫羞愧。好多年前在哈尔滨做客,主人很客气地要我点一个菜,我提醒自己出门在外一定要低调,不好意思点大菜,就说“来一个青菜”吧,结果上来了一盘土豆丝,我心里嘀咕了好久:想吃土豆丝就自己来呗,何必要拿我开涮,土豆丝也能叫青菜吗?按网上朋友的说法,土豆丝在东北本来就是“青菜”!呵呵……呵呵……它娘的!看来当年错怪了朋友——怨我太孤陋寡闻了。

有位网友可能是南方的,站出来说南方人眼里只有长叶子的菜才能叫青菜,并列出了一长溜名字:菠菜、苋菜、空心菜,茼蒿、生菜、油麦菜,白菜、甘蓝、娃娃菜……

又有网友出来纠正,在南方人眼里白菜、娃娃菜等不能叫青菜,只有绿油油的叶子菜才配叫“青菜”,然后,又用“排除法”列出了一长溜不是青菜的蔬菜和瓜果。我比较同意这位朋友的观点,没有“绿油油”叶子的菜,也敢叫“青菜”吗?

本来是出去打酱油的,进入到围观的人群后就身不由己了,那么多的人在那儿畅所欲言,再多我一个也无妨,也来说说“青菜”吧。

我想说话不是因为口才好,与张仪差了几十条街,给我底气的是老家随州的“正宗青菜”,所以,很想邀请朋友们亲自去看看。前几年不是有句流行语吗?去北京知官小,去广东知钱少,后面完全可以再续一句:只有去过湖北随州,才知道“正宗青菜”有多好。

随州有一种菜,自古以来就叫“青菜”,在当地没有任何歧义,不说与其它瓜果混不了,就是全世界所有的“绿叶菜”在它面前也都会黯然失色,它应该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配叫“青菜”的菜。

“青菜”在那里的存在可能是千年万年的事了,像细胞的DNA一样融入了随州人的身体,并在祖祖辈辈“人与菜”的互动交流中,形成了“人菜相互依赖”的人文情怀。可以这样说,只要是随州人,都会种青菜;只要是随州人,都会做青菜,只要是随州人,都会爱青菜。

改革开放以后,“青菜”之名悄悄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随州人的博大胸怀。

因为世界上99%的人没有见过“正宗青菜”,也不知道早已有菜在“地球工商局”注册了“青菜”商标,就把当地的“绿叶菜”统称为“青菜”,虽属侵权,但没地方讲理啊!“假作真时真亦假”,“正宗青菜”只得以包容的态度退让一步,加上“泡泡”做定语以示与“普通青菜”有区别,所以,现在的大名叫“泡泡青菜”(简称“泡泡青”),还有人去工商部门注册了“随州泡泡青”的商标。这样以来,就可以让更多的菜能叫“青菜”了,但没有泡泡的“青菜”绝不是随州人心目中的“正宗青菜”。

当然,更名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让随州人纠结而痛苦的过程,还碰撞出很多鲜活的故事。

随州人在外地待久了,总会惦记起这口菜,这也难怪,各地的人们都这样。刚开始有人以为在外乡也能吃到“青菜”,馋极了一跺脚一咬牙就去坐馆子,憋着“随州普通话”(简称“随普”)点“青菜”,结果不是把服务员整得一脸懵逼,就是把自己气得两眼泪崩,有时还与老板大吵一通,情急之下常常不用“随普”了,直接拿老家俗语来羞辱:“连个青菜都冇得、开个狗××餐馆!”

企业家都遵循和气生财,不愿计较顾客的羞辱,但也不想背“冇得青菜”的黑锅,端出几篮子绿叶蔬菜排在大堂的桌子上,理直气壮地争辩道:“这么多青菜,您凭什么说我没青菜?”每当此时,随州人会露出一脸的不屑:“它们叫青菜吗?”然后按序指点着篮子里的菜,准确报出它们大名:菠菜、茼蒿、生菜、大白菜、上海青……最后反问:“有叫青菜的吗?”在这种境况下,估计智商指数再高的老板也会蒙圈。

问题的关键就是彼此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那时随州人大脑里的“青菜”专指今天的“泡泡青”,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人民群众大脑里的“青菜”是一个集合概念,泛指很多蔬菜,东北地区甚至还包含了瓜果之类。

每年春节,大批在外谋食的随州人回到了家乡,除了带回男朋友和女朋友、旅行箱和银行卡,还带回了吃青菜的梦想和在外地没青菜吃的故事。大家聚在一起,吃着青菜,喝着小酒,讲着各自关于青菜的故事,最后会归结到问题的焦点:外地人根本就不知道随州有一种菜就叫“青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州人也渐渐接受了外地无“青菜”可吃的现状,默认了“绿叶菜都是青菜”的事实,也不再跟餐馆老板和服务员较劲了,而是耐心地跟外地的朋友解释:“随州的青菜才是正宗的青菜,颜色青青的,叶子有泡泡,有多种做法,样样都好吃。”无意中就把随州产的“青菜”改名成了“泡泡青”。

外地朋友也许不太容易接受“正宗青菜”的说法,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有种子不就行了嘛!别的地方就不产“泡泡青”吗?您先别说,除了随州能产,其他地方真的就不行。要说清这个问题,必须得再讲几个故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有大批的随州人走出去,也有大批的外地人来随州。冬春之际,客人来了,无论是在五星级饭店做客,还是在路边的大排档就餐,与“泡泡青”相关的菜绝对会是推荐首选。“清炒青菜”最为常见,“青菜豆腐煲”也相当出名,近几年又流行“鸡汤涮青菜”,永远不变的是“青菜春饼”。

从这些菜谱中就可以看出“泡泡青”有很多种做法,但不管怎么做都好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客人吐槽的记录,全是大大的点赞,鲜、甜、嫩、爽的口感,让人尝一口就终身难忘。为了能够在异地享用,有人把种子带到了外地,并详细记录了栽培技术,想让“随州泡泡青”在远方安家落户。

可能是这青菜太恋随州这块土地了,去任何地方都不按原样生长,南下的、北上的、东奔的、西走的,甚至还有飞越太平洋、大西洋的,但均无种植成功的案例。出芽初期看不出什么问题,长出四片叶子时,就开始“叛逆”了,似乎约好了一样全是“野蛮疯长”,最后都长成了“四不像”,与“正宗青菜”根本没有可比性:多了毛刺,少了“泡泡”,叶茎变细了,叶肉变薄了,颜色变浅了,味道变苦了。

为了验证“泡泡青”对随州土地的感情专一,随州人自己也做了许多试验,最后证明就随州城周边的土地上可以生长,往南移15公里到广水地盘上栽种,长出来的便是“四不像”。

据专家解释,这脾气秉性与随州的小气候和土壤微量元素有关,所以,除了口感不错外,“泡泡青”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比普通青菜拥有更多的花青素和更丰富的微量元素,具有清火、排毒、降压、护肝、抗癌等功效。

难怪随州人民热爱它,因为它热爱随州土地。

“泡泡青”好吃与它的生长期也有关,深秋播种,初冬移栽,隆冬成熟,次年清明节前后开花结籽。青春期在“三九天”中度过,最喜欢与霜雪为伴,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即使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仍然会爬在地面上顽强地生长,而且还长得油嫩而厚重,“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历经霜雪后的“泡泡青”味道好极了,市面上也会在大雪之后价格猛涨。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物流的发达,异地享用“泡泡青”已不再是难事,前些年去北京、上海等地看朋友,往往会选择自驾方式,捎上几箱子老家的“泡泡青”,感觉好像已把家乡装到了车上,朋友们见了“泡泡青”肯定不会先跟人握手,而是眉开眼笑地先把它搂在怀里,然后学着冯巩的口吻说:“想死它了!”

近几年送“泡泡青”已不再优先选择开车,而是选择航空快递,前一天上午寄出,第二天下午就能送到省会城市朋友的家里,尽管快递资费比买菜成本高出好几倍,但为的就是送一口爽爽的感觉、一缕浓浓的味道。

最后,我想再次向那些围观“青菜”的朋友发出邀请:别争了,抓紧时间去随州,把各种做法的“泡泡青”都吃一遍,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起码会有两点心得:第一,不是所有的绿叶菜都能叫青菜,“泡泡青”才是正宗的!第二,如果有一种菜,口感好极了,既防病,又治病,对你忠贞不二,吃饭的时候你会忘记它吗?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泡泡青,我想死你了!

帅文清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危害
白癫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zf/9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