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个胡同要逆天了出帝师,上演无间道

  北京土著我们是土著,我们最爱老北京

在北京最有意思的就是逛胡同了,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主要集中在东城区和西城区。

北京各个胡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最长的胡同是东交民巷,最窄的胡同是大栅栏钱市胡同,而最宽的胡同则是灵境胡同。

灵境胡同始建于明朝,位于西城区东南部,自东向西分别和府右街、西皇城根大街、西单大街三条南北向街道相交,最宽的地方可达32.18米。

lingjinghutong

始于灵济宫

灵境胡同的由来和明朝一座道观有着密切关系。据说在明永乐年间,皇帝朱棣患病,梦中有两位道士前来授药,不日病便痊愈,皇帝甚为感激,为二人修建宫祀,赐名灵济宫。

灵境胡同分两段,东段是灵济宫,西段是宣城伯后墙街。崇祯十五年有大臣谏言:灵济宫供奉的两位真人乃叛臣之子,应用帐幕遮盖不再供奉。崇祯皇帝准奏,从此灵济宫衰落。

清朝“无间道”

到了清朝,灵济宫中上演了古代版“无间道”。清朝嘉庆年间,灵济宫住进来一伙儿人,这些人是天理教徒,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造反,他们的头领叫林清。

当时宫里的太监流行斗鹌鹑,林清就装扮成卖鹌鹑的小贩和宫里的太监搭上话,还笼络了几个太监作内应。能把小太监说服为他卖命,林清的口才一定不错。

后来嘉庆帝去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林清得到消息,立马起义。率军炸开了东华门和西华门,一直攻到三大殿,但因寡不敌众失败,林清被抓处以极刑。

灵济宫因林清火了,老百姓把林清住过的灵济宫叫做林清宫,所在的胡同叫林清胡同,叫着叫着就成了灵境胡同。后来清政府觉得灵济宫越来越碍眼,最终将它拆除。

民国时期,东段改称为黄城根,西段则称为灵境胡同。年后,两段并称为灵境胡同。

话说灵境胡同也住着不少名人。

爱国帝师陈宝琛故居

◆◆理智爱国

陈宝琛,福建闽县人,出身官宦家庭,21岁登进进士第,35岁获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陈宝琛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上,一个是学术上。

在政治上,曾向光绪帝提出清朝和越南是辅车相依的关系,又预见法国会向中国挑起战争;在外交上,陈宝琛还提出联与国的主张;在教育上,主张兴办女子学校,其夫人王眉创办了女子师范传习所。

在学术上,陈宝琛学识渊博,曾任光绪帝的老师,辛亥革命后又任溥仪之师,并受命撰修《德宗实录》《德宗本记》。

洋务运动期间,陈宝琛并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反对洋务运动,反而鼓励中西相辅相成,还提倡引进西方的科技和技术,这些思想都推动着当时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历史对陈宝琛的评价非常高。

陈赓将军故居

◆◆慈父严父

陈赓大将军,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小学课本里《倔强的小红军》中就有他。年-年,陈赓将军在北京的十年都住在这里。

陈赓将军出生将门,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说起来陈赓将军还有这样一件趣事:陈赓当年任中央特科四科长之一,为掩饰身份厂以商人身份示人,法租界巡捕房头对“王先生”说:国民党让我帮个忙,想抓个叫陈赓的人,你认识吗?“王先生”说:我帮你留意着点。这个王先生就是陈赓,也是陈赓抓陈赓的故事。

小丫琢磨着陈赓将军在说这话时心里肯定在偷笑。

著名建筑师沈勃故居

◆◆倔强的大爷

灵境胡同28号是沈勃先生的故居,沈勃原名张豫苓,山东胶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是新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新中国十大建筑中有8个是他主持设计的,其中包括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兵馆、民族宫、民族饭店、工人体育场和华侨大厦,后来还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

沈勃先生当年在做地下工作室,被国民党盯上最终改名为沈勃,解放后也没改回来,一直在用。

沈勃先生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人:坚决不说普通话!据说当年沈勃来北京上学时,老师让他回答问题,沈勃也是操着一口山东方言引的全班人哈哈大笑。就连电视台对沈勃先生的采访,他也坚持着一口山东方言,可以说是一个很个性的老头了。

据沈勃先生的儿子张路回忆说,父亲几乎是琴棋书画样样都会。沈勃先生了解中国古文化只是,还会吹箫,没事还拿着自己家里的架衣杆耍上两下,软兵器也能舞上几下,老了以后太极更是打地很棒,小丫只想说优秀的人真的是做什么都优秀。

魏喜奎故居

◆◆曲艺艺术家

魏喜奎故居在灵境胡同与东斜街交叉口。魏喜奎是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奉调大鼓和北京曲剧演员。她既是曲艺、曲剧的头面人物,精通京剧、评剧、歌曲又擅丹青。

魏喜奎大师创成奉调大鼓,为曲坛增添了一个新曲种,在各个行业最难做到的就是创新,魏喜奎做到了。她的代表剧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箭杆河边》、《方珍珠》、《泪血樱花》等。

金一南将军住所

◆◆模范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正军级,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

吴素秋

◆◆孔雀东南飞

吴素秋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上世纪30年代末,她曾与金少山合作《霸王别姬》,并因《孔雀东南飞》一剧走红。

小丫看出来了,这灵境胡同是块儿风水宝地,人才都是扎堆儿出,别的胡同不要太羡慕哦~

钓小鱼、挤公交.....

随着时代的变迁,灵境胡同也在发生着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灵境胡同没有商店,都是来来往往挑着担子卖各种东西的人满足着这里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卖菜的小贩担子一挑好几百斤,人走起来是那么精神。担子里的青菜水上的足,泥土冲得干净,往胡同里一走,就开始吆喝:香菜,辣青椒哇,沟葱嫩芹菜呀,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芽的香椿啊,蒜来好韭菜呀~

听见吆喝声,奶奶放下手里的活儿,要去的晚了,可就只能挑剩下的了。

还记得灵境胡同西口马路对面有个奶站叫“二合益”奶站,卖冰棍都是现做的,有奶油冰棍、小豆冰棍,还有奶酪,几分钱一小碗,奶味十足,特别好吃。每天都惦记着,有了零钱就跑去买上一小碗。

(来自网络配图)

西单大肠头,北京的卤煮火烧就从这来,全北京独此一家,两毛多一碗,后来才普及到北京各地。

(来自网络配图)

小时候上学坐14路公交,从永定门火车站到马甸的。那时候的公交资源稀缺,半天一辆,来了得赶紧往上挤,不然错过了只能再等半个小时。所以挤公交是上学时候的必备技能。

夏天的时候,跟着老爸去钓鱼台钓鱼,那时候的钓鱼台是军队驻扎地,也没有国宾馆呢,四周特别荒凉,有一个鼓的钓鱼台,四周长的都是草。

钓鱼的鱼竿也是自己做的,拿一竹竿,上边拴一根线,再弄一个鱼钩,弄点碎馒头,就去钓鱼了。一上午钓两条指头大的小鱼,往瓶子里一装,捧着就高兴的回去了。

(拇指大,真的真的特别小)

小时候住在四合院里还自己偷偷养小兔子,当然这种小动物院里是不让养的,所以每次去钓鱼还会偷偷给小兔子拔些草回来。

如今走进灵境胡同,映入眼帘的只有一个挨着一个的小区,冰冷的玻璃窗户倒映着这个城市的模样,出门也很少听到老北京人亲切的问候:“吃了吗您?”“出门啊~”,来往的车辆让胡同里少了肆意玩耍的孩子。胡同还在,四合院和北京话却如烟云在渐渐消散。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长得好看的人都在看

戳这儿看:广安门,凭什么称老大?

戳这儿看:北京话骂人的至高境界:不带脏字儿

戳这儿看:京城最正宗的50家老字号招牌菜....

赞赏

长按







































网络HR文员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药物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zf/9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