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学习论语05被后世错误
感谢您阅读青菜日记。青菜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然后将阅读的内容浓缩后分享给大家。如果这些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就是青菜最大的愿望了。今天,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我们传统儒家文化经典《论语》。青菜阅读的是《华杉讲透论语》一书,分享的内容也基本来自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店购买!第二章为政第二原文:《为政篇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第二篇。第一篇讲学习,第二篇讲政治。“政”,就是正。张居正说,人君居万民之上,要让那不正的人都归于正,必有法制禁令以统治之,这就叫政。但正人先正己,如果自己不正,什么法令也正不了别人。所以“为政以德”,以自己的德行为根本。自己躬身实践,以身先之,自家持守于上,然后立法以整齐天下。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法制禁令来领导人民,用刑罚来整齐人民,人们能够遵守法令,免于刑罚,但心中并没有耻感。无所羞愧,虽然不敢为恶,但为恶之心还在。这就是著名的耻感文化。儒家讲“知耻”作为做人的底线,若人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几乎就不承认你是人类了,如孟子所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感文化”这个词,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相对于西方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今天儒家的耻感传统仍统治日本和韩国社会,所以一有重大事故,总有责任人自杀的事。而我国有事,大家都追求“免而无耻”,别让我担责倒霉就行。是谓“士不知耻,国之大耻”。“道之以德”,孔子的政治理想,主德化礼治,道之以德,用德来引导,用谁的德来引导呢,用你自己的德来引导。领导人躬身示范,引导感化他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之以礼”,“礼”,是制度礼节,还有大量的仪式,这是仪式的庄严、文化的熏陶、文明的教化。今天我们说企业文化,有理念,有行为规范,有仪式,其出发点,也是因为企业文化是高于制度的,可以去到制度去不到的地方,在制度之上、制度之外,还能规范人的行为。“有耻且格”,“格”,是“正”,“格其非心”。人自己心里有个标准的格子,自己能约束规范自己。这个“格”,就是知耻。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论语》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话之一,但能正确解释其含义的人就很少,能达到那境界的,就得问两千五百年来有几人了。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七十年人生岁月,孔子这里不是讲人生进步,是讲他求学上进五十五年的进步感受。做学问,需五十年如一日,想想你花五十年的时间,能走到哪一步。五十五年的求学生涯,孔子说他走过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五岁有志于学。第二个阶段,是三十而立。一般人在这里就理解错了。把而立之年,理解为能自食其力,或在社会上有独立地位,不再靠父母,能自立。这是想当然。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立志很难的,多少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我们身边多少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就是想多挣钱。经济上说,他可能已经能自立了,但这并不是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志立不住,就容易动摇,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疑惑。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我都知道它怎么回事,对其深刻处、究竟处、相互会通处,我都晓得,洞然明白。就像今天这社会,发生什么事,谁说什么话,它怎么回事,你都一眼看明,这叫不惑,俗称“明白人”。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还是讲守志之难啊!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又如何?做明白人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要再往前进,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我不管你怎样,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去行!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平定宸濠之乱后,在暗无天日的朝政,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他凭着天命良知,“我心光明”一往无畏,战胜了所有困难。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大风大浪过来了,见多了,外界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刺激,既然我自己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我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也知其所以然,知道它为什么这样,我能心平气顺地去帮助它、教化它。前面学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理解我,就怕我不理解别人。到了六十岁,才做到了听到难听的话,不觉得刺耳,这容易嘛!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所谓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了。纵己之心之所至,不去检点管束自己,也无处不合规矩法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生知安行,不勉而中。什么叫生知安行呢,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如果越了规矩法度,他自己就不舒服、不得劲、不安心,马上自动会调整过来,人生进入自动巡航,无论处理什么人、什么事,不用勉强自己,自然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只有走到那境界,你才能体会到那一层,这也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了。往期回顾(点击即可查看往期内容)期
学习《论语》0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
学习《论语》02吾日三省吾身期
学习《论语》0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期
学习《论语》04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