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种菜10年,父亲用勤劳与爱撑起一个
-职业故事-
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小学文化,但这些年走南闯北的见过不少人,懂得道理也多,他说:“像咱们种菜,踏踏实实的赚钱,不偷不抢,尽可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种出营养美味的蔬菜,吃的人开心高兴了,世界也就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美好。””故事练习生习作
第85篇
-1-
年暑期,年仅九岁的我,从没出过县城,却跟着父母亲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大城市——上海。
父亲一生做过很多工作,当过几年的厨师学徒,也干过给人家建房子、砌水泥的小工,他还会打家具,做凳子,刻雕花。父亲说过,他最自豪的事情就是结婚的家具,婚床、桌子、椅子等,全是自己一手做出来的。
父亲经过亲戚介绍来上海种菜,说前景不错,他也当了半辈子的农民,干起这个来也是轻车熟路,而年幼的我初来乍到,对新鲜的事物一切都感到好奇。
种植蔬菜的第一步便是搭建蔬菜大棚,父亲通过大伯给的联系方式,买到了需要用的竹竿、绳子以及成卷的塑料薄膜。父亲一捆接一捆把竹竿扛到地里去,母亲负责扎绳子,而我力气小,每次只能拿个两三根,更多的时间还是跑腿送水。
父亲提前就丈量好了大棚的宽度,他用一种专门打洞的钢管,往两侧的土地打洞,深度约半米,刚刚好能将竹子插进去。母亲则站在凳子上,用布条将左右两侧的竹子扎在一起,捆完之后便是像桥一样的拱形。
大棚大约长度一百多米,一米空一个位子,便是要捆两百多根的竹子,夏天的太阳正晒,父亲怕我们中暑,让我们都回去休息,他则戴了着一顶草帽,顶着烈日炎炎在地里打洞,母亲心疼他,硬要我拉着父亲回去凉快凉快,还给了我几块钱让我跑腿去买冰棍。
竹竿捆好之后,接着就是找一个没有风的天气,将塑料薄膜盖在大棚上,父亲和大伯力气大,左右各站在田垄里用力将薄膜盖在竹竿上,母亲则要趁机将绳子甩过去固定,防止被风刮跑,而我则负责站在地头,看着薄膜不要跑歪了,哪里歪了就拽回来。
忙碌了半个月,几个大棚有模有样的,接下来便是种蔬菜,比如生菜、青菜、白菜、油麦菜等。父亲有种地的经验,却没有种菜的经验,这方面都是大伯手把手教的,怎么种,怎么打药驱虫等。
我天天调皮的到处跑,父亲也顾不上管我。他整天扎根在泥水里,研究着一间大棚要撒几包菜籽合适,观察菜种有没有发芽,发芽了什么时候要浇水,什么时候可以打药,以及长的太过密集还要拔掉一些,给予它充分的生长空间。
有人上田里兜售,推荐杀虫剂,父亲抽着半支烟任凭他说破了嘴皮子,把杀虫效果吹得天花乱坠,也不愿意买,虽然他刚刚接触这一行,知道除虫害对农业的重要性,但也不愿意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去赚来历不明的黑心钱,用的农药和化肥都是正规药店购买的,虽然价钱上贵一些,但合法合规,无农药残留。
第一季的青菜刚刚到收获的季节,父亲就开玩笑般催着母亲,让她晚上好好做一顿青菜来尝尝,而这一顿饭仿佛也意味着之前的辛苦终于到了收获果实的季节。
青菜收成了,有专门收购蔬菜的货车来收购,他们会下给我们专用的蔬菜筐,我们则要按时把青菜收好,装进菜筐里,他们一般都在傍晚五六点过来收,父亲则要记下蔬菜的重量,因为当天是不结账的。
到了第二天八九点,基于昨晚的市场菜价,货车过来算账结账,并给我们新的蔬菜筐子,而昨天晚上市场的青菜价格不贵,一块多一斤,而这个菜价每天都不稳定,涨的时候两三块一斤,便宜的时候几毛钱的也有。
父亲每天都要格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