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上林各乡镇圩的名称是这么来的,
上林各乡(镇)圩名称的由来,
你听说过吗.....
大丰圩
上林县城大丰圩,古为澄州治地,原称绞场圩。至明万历年间,明王朝为了镇压八寨农民起义,将南丹卫移驻上林县皇主村附近,筑垣屯兵,官兵常到现大丰圩一带练兵,因该圩名不雅,故后将绞场圩改名教场圩。圩场位于大明山脚,又改名大峰,年更名大丰(寓五谷丰登之意)圩。
巷贤圩
原叫圩地。据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于此,适逢春节,街头巷尾,男女老幼,礼貌彬彬,皇帝见之,欣然赞曰:“民风礼正,巷有贤人”,当地人因将“圩地”改名巷贤,并于圩中建圣谕亭,详记其事。
白圩
传说清雍正年间,宾阳县有位姓白的大夫到白圩行医,治愈许多患病者,建圩时为纪念白氏,便命名为白圩。
三里圩
明代叫“三里城”,清代叫“三里营”。民国17年,改为“三里圩”
澄泰圩
清嘉庆时已有圩集,因盛产青菜,故得名青菜圩。民国20年建新圩。嫌名不雅,据本地方言谐音,以“澄”代“青”,以“泰”代“菜”,改叫“澄泰”。
乔贤圩
传说圩东有一山,圩南小溪有桥直通贤山,故名桥贤。明朝中叶建圩,叫桥贤圩。建国后改叫乔贤。
塘红圩
塘红圩建于明朝中叶,传说建圩时挖土成池塘,遇雨水呈红色,故称塘红圩。
西燕圩
据石碑记载(石碑已坏):明初村民从镇圩、马山、宾阳等地迁来聚居。因村后岩洞有6块浮石,很象6只燕窝,故名“六燕村”。民国19年建圩在“六燕”村西边,故称西燕圩。
镇圩
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李克信从山东青州府迁至上林北关定居,其长子李继学、次子李国柱来云罗洞建三畔镇,后迁此建圩。因圩邻镇兴建,故名镇圩。
亭亮圩
原设在论文村(离现圩2里)清乾隆年间迁建新圩,离县城8公里。民国年间曾在本圩设置镆鎁乡、亭亮乡。
内容来源:上林时空(版权归原著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综合编辑:上林时空
上林时空赞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hq/103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