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老苏州人都是这么过冬至的

  冬至为何大如年

吴地,“邑人最重冬至节”,“诸凡仪文,加于常节”,将冬至看做十分重大的节日。过去冬至,私塾老师要放学生的假,商店、工场要放职工的假,民间有“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如年,东家不放不歇年”的俗谚。私塾老师要是冬至不放学生的假,学生就可以不交塾费相要挟;商店、工场要是不放假,职工就可不准老板回绝雇工。民间对冬至节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苏州以外的地区,这样的现象就很少见。苏州为啥“冬至大如年”?苏州民俗博物馆文博研究员沈建东对此解释,这是苏州古代奉行周朝历法的遗风。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再过一个月左右,我国将迎来农历新年。但在古代某些时候,情况却并非如此。沈建东介绍,周朝所用的历法是太阳历,以冬至夜为岁末,也就是大年三十夜;冬至日为岁首,也就是新年的开始,所以过冬至节就是过年。年前泰伯和仲雍南奔,建立勾吴,把周朝的历法带到了苏州,苏州人就此以冬至日为新年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地改用夏历,以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为岁末,正月初一为岁首。但苏州人却很另类,依然十分重视冬至节,甚至有“肥冬瘦年”的说法。沈建东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泰伯、仲雍被视为苏州人的老祖宗,历代苏州人不敢数典忘祖,因此仍十分重视他们带来的历法。

习俗做法

1、在苏州传统民俗中,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

2、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将遭灾殃。

3、夜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否则吃了会记忆力差。

4、家家挂喜神像,祭拜祖先

5、小辈还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

6、吃团圆饭一切礼仪都和过年一样,所以称“冬至大如年”。夜饭菜肴特别丰盛,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家人有外出的,也照样放一副碗筷。各种菜都有吉祥名称,蛋饺称“元宝”,肉圆称“团圆”,线粉称“金链条”,鸡称“朴朴腾”,鱼称“吃有余”,黄豆芽称“如意菜”,青菜称“安乐菜”,一如除夕年夜饭之俗。饭内放黄豆,称“元宝饭”,饭碗内预先放两只热荸荠,吃饭时夹出来,称“掘元宝”。夜饭时喝一种用草药酿制的酒和糖浆调制的极低度数的冬酿酒,小儿妇女均可饮。至于穷人家,缴租还帐之后,所剩无几,因此苏州过去逢冬至时有句老话,叫做“有铜钿吃一夜,呒铜钿冻一夜”。

吃食馄饨

典故:(1)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2)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冬至团

典故: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取意团团圆圆。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做法:在夏天,糯米放在清水里浸泡五六个小时,而如果天冷,则需要浸泡一天一夜,浸泡之后便是轧米,之后便是馅料的准备,看似简单的萝卜丝馅工序也不简单。从菜场买回萝卜后先切成丝,然后晒干,等需要用作馅料的时候再取一部分浸泡,此法可以让萝卜丝口味更佳,还可以加入了花生、红枣、红糖等作为辅料。

先将一团水磨粉揉成长条,然后扯下一块一块,每一块如团子大小,然后将面团搓圆,两手捏住团子一圈转动后将两边捏平,中间留出个放馅料的“窟窿”,然后将馅料包入,再将团子搓圆滑。

做好的团子要趁着锅里水开的时候放进去,然后还要用铲子轻轻搅动几下,这样就不至于让团子粘锅或者粘在一起,出锅的时候也好捞,团子入锅后烧3开就熟了。冬至团做好后如果暂时不食用,则需要冷藏。

冬酿酒

冬至节那天,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做法:原料大都以糯米、白糖、桂花、栀子等为主。而在不少“老苏州”眼中,旧时的吴地民俗中,农历十月才是酿酒最佳的季节,一般以小麦为曲酿酒,以小雪后下缸为佳,不少农家自己酿造,称为“冬酿酒”。其中,用桂花、糯米一同酿造的称为桂香,用淡竹叶煎汤代替水的,称为竹叶青。当时,苏州城中酒肆还有不少出售以福珍、天香、玉露等为名的冬酿酒。讲究的人家还在酒中加木香、砂仁、金橘、梅兰等植物花果,使味道更加香醇。

保存:冬酿酒和白酒、黄酒相比,属于只经过前道发酵的“生坯酒”,酒精度一般在2到4度,营养成分高容易上口,但是冬酿酒在常温下,特别是在一些室内温度较高的地方存放,很容易发酵过头,口感变酸。因此,市民最好能低温储藏。冬酿酒买回家后,可以先放在常温下,等瓶内产生气体,摸上去发硬后再放入冰箱内,这样的冬酿酒口感最好。

市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喝冬酿酒时,有的市民希望将它加热后再喝,如果需要加热,可将酒杯放在热水内加温,而不能将酒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如果直接将酒加热,酒很容易变味,颜色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因为一旦直接加热,冬酿酒的“鲜洁度”变了,味道因此发生改变。

羊肉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

冬至宴

冷盘共有十道,寓意十全十美:酱鸭、排南、烤鱼、羊糕、凤爪、青丝辣白菜、海带香花生、大头菜茭白、香菜黑干丝、盐菜梗小虾。

热菜八菜一汤:虾蟹翡翠斗、荠菜山鸡片、松子东坡肉、四宝香青菜、煎烧糟白鱼、卷鲜燉大鸭、冬至全家福等。

点心:四喜饺、冬至团。

红豆粥

典故:冬至日吃红豆粥的习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经有了,据说是为了预防瘟疫。南北朝时梁人宗懔在《剂楚岁时记》中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苏州的红豆粥(赤豆粥)格外精细,红豆和粥分别而做,红豆做成豆沙,粥上碗后红豆沙才浇上去的,有红云盖白雪之美。苏州人称其为“糖粥”。过去苏州有一只卖糖粥的器具叫“骆驼担”,可把灶具、碗盘、食物全放在担子上。小贩一边挑着担一边敲着梆子,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孩子们听见其声就知道“卖糖粥”的来了。民谚“笃笃笃,卖糖粥”。糖粥就是红豆粥。

做法:

材料:红豆适量,大米小半碗。

步骤1:超市买来的红豆取适量,提前一晚浸泡好。(豆子不容易煮烂,尤其是红豆,我是采用泡一天的方法去做红豆粥的。网上说有一个方法能让红豆容易煮烂,“就是将红豆放在冰箱冷冻室2小时拿出来再煮,豆子很快就就会烂了;或者待水开锅时,兑入几次凉水,被凉水“激”几次,豆子就很容易被煮烂!”大家也可以照着这种方法试试看。)

步骤2:第二天煮的时候取出适量浸泡好的红豆,洗净,放入汤锅,注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未开前可以撇去白沫。(一个多星期前我有幸得到了一只乐扣乐扣公司赠送的酷菲偲24CM双把汤锅,锅端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第一次用它,就用它煮点红豆粥,以后再用它做点汤试试看效果。)

步骤3:煮至豆子酥烂,可以喝到粥中沙沙的口感就可以了,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冰糖调味。我不是太喜欢粥里加糖,所以就省下了几块冰糖。

古苏州人过冬至

早期苏州人过冬至的习俗已经难以考证,但沈建东说,最迟到宋朝,苏州就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挂喜神像(即祖先画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

那时候,祭拜祖先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丰盛菜肴祭祀祖宗,老苏州称之为“过节”,祭祀祖宗的菜肴重新热过后再摆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称为“吃团圆宴”,已婚妇女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仪式已渐渐淡出苏州人的视线。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习俗也已变淡。

今苏州人过冬至

如今的苏州人流行喝冬酿酒吃团圆饭。

说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国通行的是“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的做法,但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沙佩智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也有苏州人冬至夜不吃馄饨而吃“冬至团”。沈建东介绍,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

如今,喝冬酿酒、吃团圆饭已成为苏州城里人过冬至夜最鲜明的标志。沈建东说,“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趣闻

1、市区各卤菜店排起了长队,凤凰街、十梓街路口的一家卤菜店的长队竟然有20多米。

2、冬至到,羊肉汤又是满城飘香,部分农贸市场出售的加工好的熟羊肉,售价竟与新鲜羊肉相差无几。华西都市报:羊肉价格元一斤,日爆涨40元:看到价格揪心,喝起汤纠结,可为难了食客。好在只是冬至喝一盘,即,一年一次。但乌龙来了,食客李先生认为,一天一次性涨价40元,“涨得太猛了,接受不了。

其他地方

扬州:“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扬州歌谣谚语集》中有一首短小的童谣,描述了扬州人过冬至的习俗。这首童谣里的“大冬”就是东芝的意思又称”过小年”。旧时冬至这天,商店、手工作坊、学堂都要放假一天。这天,扬州人还有煮食蕃饭(南瓜)之俗,说明据说大冬吃蕃瓜可以免灾。南京:烧包数九吃豆腐。烧包在老南京人的说法里,就是烧一包一包的纸钱!”此举主要是祭奠先祖。而“数九”则是一个歌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只能“屈指”度日,通过对于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数九消寒。而在南京老民俗中,有着吃“大葱炖豆腐”“青菜豆腐”保平安的习俗,冬至要吃“豆腐”,寓意多福。徐州:徐州地区的人,习惯把冬至称为“立大冬”。徐州冬至民间兴吃大包子,丰沛县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更多地方则是吃羊肉进补。在江苏徐州,冬至吃冻疙瘩,是一种形似猫儿的水饺,俗称“猫耳朵”,谚云:“吃了冻疙瘩,不生冻疮疤”。有些老人现在还会承袭上辈传下来习惯,冬季南瓜也是有营养的,尤其是存放久了,冬至那天做顿南瓜饭,配上小米,香喷喷的。老少都喜欢喝。至于“冬至饺子夏至面”,则是古习。

连云港:称冬至为“冬晚上“,有冬至上坟的习俗。

苏州24节气的习俗立春日吃春饼、春卷,俗称“咬春”;

元宵节吃圆子、油追;

二月初二吃“撑腰糕”,谓之吃了撑腰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三月初三吃“眼亮糕”;

清明日吃青团子、焐熟藕、马兰草、枸杞头、螺蛳;

立夏日吃酒酿、咸鸭蛋、蚕豆、笋;

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

立秋日吃西瓜;

七月初七吃巧果;

中秋节吃月饼、糖芋艿及时鲜瓜果,取意月圆人双、甜蜜如意;

重阳节吃重阳糕,即以米粉和蜜饯做成五色糕,或以云片糕代之,寓意百事俱登高;

冬至夜饮冬酿酒,吃冬至团;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腊月廿四夜吃谢灶团;

除夕吃年夜饭,举行家宴,称“合家欢”或“全家福”。

如果你还没有收听苏州乐活,







































北京白癜风能治么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hq/3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