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自律 只吃“青菜”什么感觉?
点击上方免费订阅
王质所食惟蔬
青菜是淡泊和清贫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真正的清官,他们廉洁自律、生活俭朴,以常食青菜知名。其中明代的成都就有这么一位,名叫王质。他在成都的官舍“广种菜以为日用之需”;到各地巡视,“每行郡邑不食肉,惟啖青菜(只吃青菜)”;终身俭朴,“所食惟蔬”,“朝野士大夫相传为美”,蜀人称他“青菜王”。
王质王质(—),字孟瑾(亦作梦瑾),安徽太和县人。明朝第任刑部尚书。曾于明宣德十年(年)赴成都任四川布政使右参政之职。在蜀期间自奉俭约,“所食惟蔬”,被四川人民称为“青菜王”。
惟啖青菜
青菜是淡泊和清贫的象征,所谓“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真正的清官,他们廉洁自律、生活俭朴,以常食青菜知名,是中国古代官员廉洁从政的典范。其中明代的成都就有这么一位,他名叫王质。
王质于明宣德十年(年)被任命为四川布政使右参政,在蜀三年。据史料记载,在蜀期间王质于成都的官舍“广种菜以为日用之需,不顾乎味之甘美”。到各地巡视,为了不给当地增加负担,“每行郡邑不食肉,惟啖青菜(只吃青菜),蜀人呼为青菜王”。他“清约廉谨”的名声由民间传到朝廷,“朝野士大夫相传为美”,并被《明实录》《大明一统志》《江南通志》《太和县志》以及《名山藏》《窦存》等文献所记载,流传至今。
清廉一生
据《江南通志》记载,王质仕途始于明永乐年间,历仕四朝,官至刑部尚书。这几十年间都和身为布衣时一样,每顿饭“所食惟蔬”,“终身不厌”。清初史学大师万斯同写有一部名为《明史新乐府》的奇书,此书以民歌形式,用68篇诗歌把明代全貌概括其中。
其中有1篇诗歌名为《青菜王》,专写清官王质:“天下何人咬菜根,菜根之味胜八珍。仕宦纷纷厌梁肉,岂知菜根更宜人!官至尚书惟食菜,清贫谁与公为辈?世上谁嫌肉食鄙,究竟谁知菜味贵?何况为官求肉食,不顾民意有菜色。民有菜色官不知,官有肉味民岂知?安得今日有王公,大起天下沟中瘠?”该诗结尾处这位史学大师呼吁,大臣们要是都能像王质那样终身俭朴,天下挨饿的老百姓就不多了。
忠于职守
王质家乡的《太和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质任监察御史巡按云南期间,因父丧回家丁忧。他的御史同僚巡按至太和,见王质家境贫寒,令知县馈送绢帛米肉。王质力辞不受,说,我就是负责监察的御史,怎么能接受“吾乡人脂膏”呢?
明正统八年(公元年),王质任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次年,福建浙江一带的银场失盗,他受命前去处置。据《明英宗实录》记载,他走到半道就生了大病。朝廷说“行可少缓”,让他不要那么急。“质不听”,带病继续前行,结果走到杭州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
王质去世后,大学士李贤撰写了《青菜王记》,赞颂其高风亮节。今天,在安徽省太和县城西部仍有一条小街叫王布政街,街名就是老百姓为纪念王质任职四川布政司而取的。多年的沧桑磨砺,王布政街早已打上了岁月的烙痕。风风雨雨中,人们没有忘记这位远赴成都任职,以常食青菜而留名青史的清廉官员。
■转自廉洁成都北京那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