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美食卫鞅连吃三碗的疙瘩汤是什么样子

 

本文共计字

预计需要阅读时间4分钟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卫鞅孤身一人来到秦国的骊山大营,他希望面见秦王,陈述救师(公叔痤)出险、救秦出困之策。然而秦王一时没空见他,他被子岸将军带入大营中等待。卫鞅先是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决心见秦王,后来又连吃了三大盆藿菜疙瘩汤。这样的表现妥妥是个牛人,终于打动了秦王。来源: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能让卫鞅连吃三大盆的藿菜疙瘩汤,是什么味道呢?藿菜指的是豆苗的叶子,是中国古代的“五菜”之一。我们经常能在古籍文献中看到它,比如《小雅·白驹》中“皎皎白驹,食我场藿”;《广雅·释草》中“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春秋纬·考异邮》中“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战国策·韩策》云“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藿菜

在缺乏蔬菜种类的先秦时代,藿菜是主要蔬菜之一,经常被做成藿菜汤,是平民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藿菜的味道有些苦涩,口感比较粗糙,统治阶层以及有身份的人是不爱吃的,通常只有平民百姓才吃。古人甚至用吃不吃藿菜来区分平民和贵族,将平民百姓或山野之人称为“藿食者”。

先秦时代的调料非常稀缺,羹饭的味道属于极简主义风格,可以想象到藿菜疙瘩汤的味道大概是苦涩清淡的。尽管味道不尽人意,但是看着卫鞅呼噜呼噜地大口吃、吃完再舔舔手指的吃相,我们依然会流口水,很想来一碗尝尝。

▲西红柿什锦疙瘩汤

现在的疙瘩汤,最常见的是西红柿什锦汤,配菜有黄灿灿的鸡蛋花、水灵灵的青菜碎,再加点木耳、香菇,一碗汤里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各地的配菜有所不同,沿海的鲁菜胶东菜系会做海鲜疙瘩汤,汤里的花蛤、梭子蟹、虾仁能鲜掉舌头;西北的香辣羊肉疙瘩汤,让人一边擦汗一边大口咥;还有鱼肉疙瘩汤,配菜只有鱼肉和青菜,青白颜色间,素雅中透着精致。

▲海鲜疙瘩汤

我国北方很多地区的美食都有疙瘩汤,虽然疙瘩的形状和味道各有地方特色,但总体步骤都是一样的,都是不规则的面疙瘩与汤菜的结合。调面糊时,要注意掌握好稀稠度,最稀的面糊可以做成东北疙瘩汤,稍稠一些就能做成陕西老鸹颡,再稠一些则是西北的拨疙瘩,最稠的可以做成河南撕疙瘩。

陕西人非常幽默,给疙瘩汤取了一个很有趣的名字“老鸹颡”,汉语拼音是lǎoguāsǎng,用陕西话读作làowǎsá。“老鸹”指的是乌鸦,“颡”指的是额头或者整个脑袋,“老鸹颡”顾名思义就是乌鸦的头。这其实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面疙瘩中间粗、两头细,形状像乌鸦的脑袋。

▲陕西老鸹颡

老鸹颡还有点历史渊源,据说汉朝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时,有一场战役损伤惨重,来不及供应大军的饭食,李广命饥肠辘辘的士兵将面糊快速夹起来拨入锅中,和野菜一起煮。煮好的面疙瘩形状像匈奴的神鸟乌鸦的头,士兵们调侃只要吃了“乌鸦头”就能大败匈奴。陕西的美食总能附会历史故事,没有历史的都不配为陕西小吃。老人说老鸹颡其实是应付做饭的产物,过去媳妇回娘家时,男人不会做饭,只好把面糊和菜煮一锅凑合一顿。也有媳妇懒得搓面条,把面糊拨成长条随便一煮。

现代人可能更忙更懒,做一个人量的疙瘩汤非常麻烦,通常家人聚会时,才会煮一大锅疙瘩汤分着吃,既能照顾老人小孩消化不好,又能顾及到大人的饭量。疙瘩汤不仅仅是一种美味,有时还是家人团聚的象征。冬天冒着大雪、从寒风凛冽的街上回到家中,捧着一碗热乎乎的、妈妈做的疙瘩汤,小心吸溜,暖意能从嘴巴蔓延到四肢百骸的每个毛孔。

欢迎大家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zf/110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