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的鲜爽春天,为什么只此青绿
原创风物菌地道风物
青色,大概是最具可能性的颜色。
为什么青菜和青苹果是绿色,青花瓷和青天是蓝色,青丝和青衫又是黑色?
青天、青山与青绿的茶园,都是青色。
其实,仿佛有“七十二变”的青色,背后藏着中国文化的多彩灵韵。
青色,是春天的第一抹绿意——
二月二后,大地一点点生发出春意。萌发的万物,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以“青”命名的蜀地名茶竹叶青春茶,更是青山里的第一抹鲜嫩之绿。
茶,是春天的第一抹鲜嫩。
青色,是极致的高贵与典雅——
已化作“雨过天青”传说的柴窑、珍贵到“寥若晨星”的汝瓷、中国的符号青花瓷、历久弥新的龙泉青瓷,这些青色瓷器,古为皇家臻品,今为华夏国宝。它们,诠释了青色为何成为了中国最高端的五方正色之一。
龙泉青瓷,是“青瓷”的代表。
图/视觉中国
青山绿水里,则藏着中式美学的律动与生机——
最近大火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里,用青绿之色勾勒出的《千里江山图》,通过舞者刚柔并济的动作,展现出青色的无穷意蕴。透过作品,更看到了年仅18岁的画者王希孟的青春意气,寄放胸中沟壑,挥斥万古山河。
千里江山图,极尽青绿中国。
摄影/柳叶氘
此外,青,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象征,是“天青色等烟雨”的愁绪,是意难忘的青梅竹马、缱绻青丝;是青铜青瓷铭刻的时光;是中国人的最高荣誉:名垂青史,万古长青。
《只此青绿》舞剧,诠释了雅致的中式美学。
中国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趣,尽在这一抹鲜活灵动、浪漫暧昧、高雅悠远的——
青-青-青
中国人的青,到底是多少种颜色?
制图/九阳
青虽意象多变,究其本性,离我们最近的“青”,一定是最能代表生机。“青草、青菜、青春”,这些我们最熟悉,最日常的青,也正是青色最初的含义——鲜嫩鲜爽,如同生命初生。
为什么说,青是生命的开端?
最初,青就是古人用来描述生命萌发的颜色。
当我们把青这个字逐笔拆解,青的上半部分“生”,在甲骨文里代表草木破土而出,下半部分“丹”字本义,则是丹砂从矿井中冶炼而成。
春天的第一抹鲜嫩,藏在茶叶的嫩芽里。
青的本意,就是初生的井边草木。这种青,是种子发芽后鲜嫩的青,是春天植物嫩叶的一抹绿意,也是刚被剪裁过后的草坪上,一丝丝的清爽味道。
最能感受到这种生命初生力量的,是一位位农人。
从2月早春到5月晚春,从海南热土到东北黑土地,从葱郁东南到苍茫西北,数亿农人已然在华夏大地上耕出青青禾苗,共同书写了地球上最壮观的史诗——
春耕
在峨眉山下的茶园,茶人加入了春耕大军。
对农人而言,这一份荠麦青青背后,藏着的是春风十里的时令。作为生命开端象征的青,随着中国的历史变迁,开始代表一年的开端——春天。
春天的麦穗,绿色的鲜嫩。
摄影/滕洪亮
《说文解字》说:“青,东方色也”。所谓“帝出乎震(青帝位属东方)”,在中国传统的五色-五方体系里,青帝象征万物生发,也是春日之神与百花之神。杜甫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里的东岳泰山,正是这位青帝的祭祀地。
从此,中国人最早对天地万物,华夏四方的朴素认知,就寄寓在这种青色与春天的关系里。
青色位属东方,这种蓝色的“青”,是中国传统的五种正色之一。
制图/九阳
而这一份能够代表春天的青绿之色,除了养眼安心,寄托农人一年丰收的美好期盼外,还是最为新鲜的感官盛宴,向食者传递了一口吃尽整个春天的欣喜。
雨后春笋,鲜嫩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杜甫
春笋破土而出。
图/视觉中国
漫山遍野的野菜,是踏青之后餐桌上的清新风味: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荠菜,是从冬天吃到春天的鲜美。
图/视觉中国
一杯春茶里若有若无的鲜爽,
更是引得无数人写下赞美春天与茶的诗句: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鲜风物在于春茶。
青色起于生命的开端,让生活鲜爽有味,更由此有了精神的升华。
青,成就了生命的希望。青春最早的含义“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逐渐象征充满生机的少年时光,进而代表无限希望,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似锦前程,也寄寓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深远情感。
同济大学樱花潮,正值青春年少。
图/视觉中国
清鲜的万物初生,鲜嫩的春日风物,蓬勃的青春时光。如果要说哪座舞台能让这三种不同的青色绽放,那必然是一年的开端——春。
青绿之“青”,
是极致春天的颜色
春天,万物生长出一个“青绿中国”。
如同青绿叶脉的三江源腹心地带,孕育了中国的生机。
摄影/傅鼎
文人墨客踏青游春,赏游青山绿水,留下一首首长青佳句。
在烟雨江南,春天是韦庄回忆里最美好的一瞬: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安徽歙县新安江,青水似情。
摄影/方托马斯
在苍茫北国,春天是王维饱含深情的送别长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
北京颐和园,垂柳青青。
摄影/滕洪亮
在天府四川,春天是杜甫从奔波中生发的希望: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绝句二首》
青江碧水,春花如雪。
摄影/罗斌
这样的青绿之诗,不仅描绘了春天最极致的颜色,还写出了青山绿水为何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广西渠洋湖,青山如画。
摄影/滕洪亮
宋词大家辛弃疾,对于山水风物更是一往情深。一生献身抗金事业的他,因为政敌攻击,被迫退休隐居,当他看景色远比看世人顺眼的时候,大笔一挥,就写下了千古名句——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青山,是中国人的朗朗风骨。图为安徽黄山。
摄影/方托马斯
人事代谢,岁岁年年,而绿水青山流转古今,容颜不改,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慰藉。
文
青苹果
图片编辑
王家乐
设计
九阳
地图编辑
孙璐
头图摄影
卢文
封图
《只此青绿》演员剧照
参考资料
《中华遗产》增刊中国美色
董为光“青”色考源汉语研究论集
徐朝华上古颜色词简论汉语研究论丛
本文系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极致的鲜爽春天,为什么“只此青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