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学习中庸29儒家思想简述
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m.39.net/pf/a_4653830.html感谢您阅读青菜日记。青菜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然后将阅读的内容浓缩至字以内分享给大家。如果这些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就是青菜最大的愿望了。今天,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我们传统儒家文化经典《中庸》。青菜阅读的是《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一书,分享的内容也基本来自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店购买!第二时期是汉朝董仲舒时期的儒家思想。从《论语》,我们看到了孔子和齐景公对话的语境和故事背景。而董仲舒就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从那个语境中抽离出来,放到另一个政治语境中去,建立了他的“三纲五常”学说。所以说,儒家不是一家,董仲舒的儒家和孔孟的儒家不是一回事。就像人们常说“学点国学”。我不知道“国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诸子百家,价值观都不样。学习不是晓得些说法,学习就是行动,是为了切实笃行,你到底准备照谁说的做呢?就算是确立了儒学,还有好多不同的人和思想混杂在里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你一定是按这个次序,辨别清楚,然后切实笃行。如果你自己不准备照书上说的去做,读书就成了“玩物丧志”。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超级政治家,不是儒家式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可以说在政治上都很单纯,都是一心要建立一个理想国,不是现实的政治家。而董仲舒就开创了“政治儒家”。所以我对董仲舒的思想无感。唐朝的时候,佛学兴盛,韩愈感叹儒道之不行,写了一篇《原道》。三、宋朝,程朱理学前面说到韩愈的《原道》,说中国的道统,从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再到孔孟,孟子死后,就失传了。他当时写这个呢,是针对唐朝佛教兴盛,天下之人都被佛教吸引过去了,儒学没落了。佛教为什么兴盛呢?因为宗教能回答终极问题:世界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来的,人死了之后是怎么回事。总之你的终极疑惑,都给你解答了。而孔子呢,从来不讲这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语怪力乱神,不谈生死。子路问他死是怎么回事,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就把子路给怼回去了。思想也是一个市场,在思想的市场上,有“消费需求”的东西,而且消费需求很强劲的东西,你没有,别人有,那思想顾客就都到别人那儿去了。这就像算命,算命市场的存在,不在于真有人能算命,而在于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在孔子的时代,他没什么竞争。孟子时代呢,就面临墨子和杨朱的竞争,甚至还有告子,所以《孟子》书里有大量论辩,抨击杨、墨、告子的。到了唐朝,佛教可不是杨、墨那么简单,而是体系完备,博大精深的,于是就压倒了儒家。韩愈因此发出“原道”的呐喊。韩愈的呐喊,到宋朝有了回应,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开始,形成了儒家的“创世纪”理论。有部电影叫《无极》,无极这个词,就是周敦颐提出来的世界的本源。《太极图说》全文一共两百多字,这是儒家的创世纪,理学的纲领性文件。周敦颐搞了这个儒家的创世纪,但并没有推出一个儒家的上帝,而是突出了人,“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人是万物之灵,圣人又是人中之灵,圣人就是儒家的神。圣人的神道呢,“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就是神道。绕了一圈,其他都不是关键,树立圣人的仁义才是目的。那么我们又回来了。也不用再去纠结儒家的创世纪,还是回到圣人之学,仁义之道。周敦颐也没有解释死后有天堂还是地狱,这还是天寿不二、修身俟命的思想。理学的最后总结集大成者,是朱熹。朱熹的成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概括说,学习理学,就是学朱熹。学朱熹,就是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朱熹注解了《论语》和《孟子》,又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两篇,合称“四书”,并写了《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大学》相传是曾子所作。《中庸》相传是子思所作。而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弟子,相当于是子思的再传弟子。韩愈在《原道》里说,儒学的道统到孟子就断绝了。那么,到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承前启后,重新整理,重新确立了道统。程朱理学,朱是朱熹,程是程颢、程颐两兄弟。朱熹说《四书章句集注》是根据二程的讲解整理的,尊二程为师。所以后世叫程朱理学。《大学》是儒学入门的第一本书,开篇就讲三纲八目,确立纲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八条。这八条目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中国人人都知道这句话,格物致知呢,知名度也接近百分之百。但是,中间还有一个诚意正心,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而这八条目是递进的,一环扣一环的,少一环就断片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理,用西方的社会学原理来说,就是“模仿律”,《模仿律》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经典名著,提出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他说,模仿总是在下位的人去模仿在上位的人,而且模仿一旦开始,就成几何级数放大。这不就是儒家的扩充放大、风行草偃、率先垂范、上行下效、人定国的原理吗?修齐治平就是模仿律。认识这个基本原理我们就知道,管理主要是管自己,把自已管住了,整个团队就都管住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切都在自己身上求,一切都先要求自己!怎么能做到要求自己呢?就靠诚意正心。所以,没有诚意正心,一切都是空,断片了,连不起来诚,就是修身的基础。《大学》里面还有两个重要思想,在下面这句话里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里,有两个重要思想,一是止定静安虑得。你首先要知止,止于至善,然后你才能定,定什么呢?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之后,心就静了,就安了,就能考虑事儿了,就能有所得了咱们很多人不理解知止,什么叫止于至善呢?从志有定向就能理解了。知止,就是不往边上跑,只在自己的志向上永无止境。孔子说“三十而立”,一般被误解为自立不啃老,错!这个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前面还有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立志学习,到三十岁才把这个志向立住了,不变了。志有定向,对于公司来说,就是有明确的经营使命。柯林斯写《基业长青》,他说,基业长青的公司,都是有使命的公司。儒家说:学习第一是立志。第二个重要思想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太深刻了!要随时能分清谁先谁后。为什么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耕耘在先,收获在后!能知行合一,每件事分清本末先后,就不会舍本逐末。接着说《中庸》。什么是中庸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做不到,说它做什么呢?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所以时刻警醒,努力去做。圣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总是在犯错,才成为圣人;小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一贯正确,才成为小人。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中庸》通篇,就讲一个“诚”字,讲“天下之至诚”。这就是《大学》的诚意正心。什么是“性”?《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是定义。性,可以说是天性,于人是良知良能的人性,于物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性质,是天性、天理之必然。率性而为呢,不是任性,是合乎天理、天性。最终达到尽性,天理无不尽其理,自己的潜能也无不尽其性。所以这里的性,也有性能的意思。尽性靠诚,所以《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天下万物之性。诚就是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你尽心尽力地去做,就能知性,能尽性,能充分发挥自己,不为外物所移,不为私意所蔽。作为领导者,能知团队所有人之性,让团队所有人都尽性,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作为国家领导人,能知全国人民之性,让全国人民都尽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还能知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土壤空气之性,让天下万物都尽性,都处在最佳状态,得到最好的发挥,如此则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这就是超级圣人!所以知性就知天,无所不知。学程朱理学,学四书,我们学什么呢?就是从《大学》的诚意正心,到《中庸》的至诚无息,就学一个“诚”字,掌握“诚”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切实笃行。
往期回顾(点击即可查看往期内容)
96期
学习《中庸》01什么是中庸之道,学习它有什么意义?
97期
学习《中庸》02“慎独”与“中和之道”
98期
学习《中庸》03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99期
学习《中庸》04为什么大部分人做不到“中庸之道”
期
学习《中庸》05胜心是学问修养的大敌
期
学习《中庸》06“义袭而取”和“集义而生”的区别
期
学习《中庸》07邪门的二十四孝,就是文化糟粕,以祸下愚
期
学习《中庸》08立志,是第一要务
期
学习《中庸》09道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期
学习《中庸》10君子之道
期
学习《中庸》11商业行为中并没有什么竞争关系
期
学习《中庸》12从小事做起
期
学习《中庸》13礼乐治国
期
学习《中庸》14亲疏有别,应区别对待
期
学习《中庸》15五达道、三达德
期
学习《中庸》16管理企业九经
期
学习《中庸》17做个诚心诚意的人
期
学习《中庸》18学习的五个过程
期
学习《中庸》19诚是最大的领导力
期
学习《中庸》20致诚之人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
期
学习《中庸》21至诚不息的工作原理和标准
期
学习《中庸》22如何修养品德、修成正道
期
学习《中庸》23处世之道四原则
期
学习《中庸》24领导者的三件大事和六个准则
期
学习《中庸》25圣人的五条标准
期
学习《中庸》26我们应如何面对自己获得的名声
期
学习《中庸》27儒家思想简述—孔孟时期1
期
学习《中庸》28儒家思想简述——孔孟时期2
点击查看年分享的所有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