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合肥卖了三个月青菜,这周回北京补点血
几禾鲜生第一家店试营业三个多月,我们埋头在合肥卖了三个月青菜,这周准备回一趟北京,找北京的朋友聊聊天,开阔一下思路和眼界,算是抬头看看天。
前些天在写融资的商业计划书,发给几个朋友看,反馈是项目缺少有亮点的概念,“格局”太小,建议再改改。可能在二线城市待的时间长了,眼界受到了拘束,“格局”这东西也不是吃两粒通肠药就能打开的。
我们在合肥做社区生鲜便利店很多朋友问我怎么会想起来去做卖菜这么接地气的事情?我说“我喜欢每天晚上都有钱可以数的感觉呀!“这当然是句玩笑的解释,遇到一些有耐心的朋友,我也会的去分析为什么我觉得在二三线城市做社区型的生鲜便利店是个机会,朋友听后为了不破坏我们间真挚的友情,都会面带微笑地祝我成功。
其实去年11月份从IT桔子辞职刚回合肥的时候,当时并没有做生鲜的打算。刚从北京回到合肥,习惯性的拿合肥和北京做对比,加上每天都要思考世界三大难题之一的“晚饭吃什么”的问题,开始把目光放在了一日三餐的食材上。我当时在北京租住的小区在五环之外,小区附近米之内有4、5个可以买菜的猜测、超市和生鲜店,但在合肥走1公里去买菜可能是许多家庭煮妇的常态。
11月下旬回到合肥,12月份满合肥的大街小巷乱窜,跑菜市场,跑超市,蹲在马路边观察路过的居民在哪里买菜,1月初确定了要做社区型的生鲜便利店,大年初三从老家回到合肥开始选商铺,3月9日几禾鲜生第一家店开始试营业。
一个青菜都认识不了几样的门外汉一脚踏进了生鲜生意的不归路。
屁股决定脑袋,进入了生鲜便利店这个行当,当然能找到一万个看好这门生意的理由,但在准备生鲜便利店之前对这个方向的几个判断,有几个判断是基本成立的。
首先是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最近几年城市发展建设特别快,但是基础的生活配套设施跟不上,像日常买菜这种高频的购物行为,便利性太差。
其次是生鲜行业的基本特点,品类多、品种杂,供应链长且复杂,损耗大,传统的夫妻蔬果店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粗放,在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和连锁经营上,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一个判断是,线下生鲜便利店比各种眼花缭乱的线上生鲜生意更容易获得规模流量,线下门店聚集一定数量的流量后再去拓展线上业务也更容易更经济。
其他还能找到一大堆我看好生鲜便利店这门生意的理由,不过书面上的分析再头头是道,变成落地生意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特别是在每天凌晨起床去采购时,总会习惯性的怀疑一下人生,再顺便怀疑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入错了行。
不止是小区门口买菜的便利店我想有些东西真的会是命中注定的,比如我对零售的热爱。从初中开始每个寒暑假都会跟着父母或者自己去摆地摊,进入大学后又对电子商务痴痴迷恋,现在在小区门口卖青菜,我说我是在做生鲜零售。
在几禾鲜生启动前,对于它有非常非常多的设想,大到它应该是怎样的市场定位?小到货架上的一个商品文案应该怎么写?随着几禾鲜生第一家店开业的时间越来越长,被落地实行的设想也越多,被摈弃的设想也更多。多年的做运营的经历,更擅长把头脑里堆积如山的想法变成行动,也非常享受这其中的过程。
曾经和一个很好的朋友说过,在卖菜这件事情上,我脑子里大概有一万个新颖的想法和创意,但几禾鲜生试营业三个多月我们一直在收着,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宣传推广,几禾没有打任何花里胡哨的概念,就把它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开在小区门口的生鲜便利店,看它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看它有没有盈利的能力。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有发现让人焦虑的问题,也有让人欣喜的结果。但至少我们确认从生意的角度,连锁型的生鲜便利店是个可以做的生意。
接下来我们准备开新的门店,尝试连锁运营,还有其他待实行的计划和想法。我们也计划融一轮天使资金助推我们去实行这些计划,去验证我们的诸多判断。
经常会自己问自己,几禾鲜生会成为什么?它是居民在小区门口买菜的地方,但我想它肯定不止是个买菜的地方。对于它的最低期许是,它能让你在每天吃什么的问题上少一些纠结。即使是厨艺精湛的阿姨,到店里买菜时都要为每天家人的一日三餐吃什么发愁,特别是现在进入夏天后人的胃口都不好的时候就更愁了。我们可能解决不了这个世界难题,但至少我们开始在做一些尝试,比如推荐菜品和菜谱,只是还需要做的更系统。
我们还在慢慢的提炼总结几禾鲜生的经营理念,在探索适合的经营策略,总之我们只是刚迈开万里长征第一步,来路漫漫。
回北京补点血6月21日到25日回北京几天,除了要约一些投资人朋友交流,寻求一些投资的机会。还想多约些朋友聊聊天,在合肥卖菜久了,容易陷入到具体的细节事务中,而且有点跟不上北京行业的发展节奏了。找不同的人聊聊天,开阔一下思路。
线下早期项目在资本市场是比较冷门的,我们能预感到融资并不会多顺利,也做了相应的准备。而且回到合肥后对于创投趋势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