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青菜价值 >> 节目荟

节目荟

 

节目荟

堂制造

另类英雄

实习主播:卿酌

曾经在巴尔干半岛的东北,有这样的一个国家,名叫瓦拉几亚公国。在13一直到18世纪曾经一直沦落为土耳其的藩属国,在19世纪经历了俄土战争之后才宣告独立,并和摩尔多瓦合并建立罗马尼亚公国。

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他的主人公和瓦拉几亚公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确切的说,他就是瓦拉几亚公国的一位大公(统治者),弗拉德三世。

弗拉德三世闻名于后世大多是因为他是著名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创作原型。他在人们的印象中也是一位残酷的魔鬼,将几万名战俘,几千名所谓的叛国者和违法者用枪穿刺在空中,任凭死去,这样炼狱一般的景象也只有当年的黑阿育王的骨塔才能够比拟的了了。但这只是我们对他片面的认识。当年的弗拉德三世在士卒稀少的情况下和土耳其军队战至最后,死于乱军之中,他是失败者,而历史是由胜利者谱写的。

弗拉德三世的全名为弗拉德三世.采佩什。他出生于瓦拉几亚的邻国,特兰西瓦尼亚。在几年之后,他的父亲成为了瓦拉几亚的大公并同时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臣服,而采佩什和他的弟弟一同被送往土耳其,成为了土耳其的人质。

但是,在几年之后,他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就遭到了暗杀。此时才16岁的采佩什得到了土耳其帝国的支持,回到瓦拉几亚继承了大公的位置,即为弗拉德三世。

他的生命是坎坷而艰辛的。在当上大公之后仅仅两个月,他就被特兰西瓦尼亚的亲王击败,被迫出逃到了另外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亲王收留了这位年少的大公,并且对他一直很好。

这样安逸的生活只持续了四年,到亲王遭人暗杀为止。他回到了自己出生的特兰西瓦尼亚,受到了当时的特兰西瓦尼亚的总督匈雅提的保护。在匈雅提的支持之下,弗拉德三世在五年之后回到瓦拉几亚,重新统领这片他已经失去了将近十年的故土。

弗拉德三世对奴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土耳其人早就恨之入骨,他在上任之后立刻就拒绝向土耳其缴纳贡赋。

在土耳其使者蛮横的向他催要贡赋时,他残忍将这个蛮横的使者活活用钉子钉死。此后,弗拉德三世驰骋于和土耳其人交战的战场之上,所向披靡,在三年之中没有让边境的土耳其人进入自己的国家一步。

期间,他将战俘和叛国者,以及犯罪的贵族和人民,全都用枪穿刺在空中,行穿刺之刑,这也是他过于极端的奉行惩恶主义的表现。其实他的极端在童年与青年时期的经历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了。

父亲兄长被暗杀,收留他的亲王也被暗杀,在经历过一系列这样的暴力事件之后,无论是谁恐怕都会滋生出这样极端的情绪吧。

在三年之后,弗拉德三世的辉煌迎来了终章。在土耳其皇帝扶持之下的,他的弟弟拉杜,联合了那些反对弗拉德三世的瓦拉几亚贵族,将弗拉德三世赶下了王座。

这是他第二次失去他的王座了。他只能再次流亡特兰西瓦尼亚,而此时匈雅提也早已不在了,他的后代却没有和他先辈相同的态度,而是将这位流亡的大公软禁了起来。

而在这期间,另一个打击也降临到了他的身边,他的妻子由于忍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和苦楚,选择了跳楼轻生。

但是弗拉德三世仍然没有放弃,他还卑微被软禁着,看似苟且的活在人世。

就如同当年的越王勾践一般,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复仇,自己的报负,不惜改变自己的信仰,娶了现任的特兰西瓦尼亚大公的妹妹为妻子,仔细看来,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件事情:将自己的国家从被奴役的状态之下解放出来。

很快,他的第三个机会来了,这也将是他最后的绝唱。再次得到了特兰西瓦尼亚的支持之后,他再次回到故国,三度成为瓦拉几亚的大公。

现在的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仇恨,已经不择手段。

而这也使得他失去了在普通民众严重护国英雄的称号,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与恶魔。他在战争中再次击溃了土耳其的军队,联合邻国的大公将篡位的弟弟拉什驱逐出境。接下来,或许我们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样的句子,可惜我们一再强调过,弗拉德的命运是可悲的,而这次同样不会例外。

年,在一场甚至连历史都没有记载名字的战斗之中,弗拉德三世带领着稀少的士兵,与土耳其的军队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在他死亡之后,土耳其的军队将他的首级带回了君士坦丁堡,并挂在木杆上示众。从此,瓦拉几亚对土耳其统治的反抗终于完全停止了。

直到几个世纪之后,才联合其他的公国一起,在俄土战争土耳其战败之际,脱离土耳其的统治宣布独立,并且成立了罗马尼亚公国。这样的结局,也许会让这位残酷的解放者而感到欣慰吧。

回过头来,如果弗拉德三世成功的联合诸国将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击败,捍卫了领土的完整,又亦或者改变自己屠戮成性的极端性格,他的命运会就此改变吗。

也许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吸血鬼“德古拉”了吧,也就不会出现那本爱尔兰小说家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吸血鬼德古拉》了吧,或许罗马尼亚公国会提前几百年成立,而他也会成为罗马尼亚的民族解放英雄,被刻在纪念的丰碑之上被人赞颂,而不是这样被斩首示众,尸体被葬在无名的修道院的悲惨结局了吧。

人物志

流年里的崛起与沉寂

实习主播:叶泊

前不久是立冬节气,看到朋友圈很多伙伴们发了立冬祝福,提醒大家注意保暖,再过几天,也就是大后天就是另一个节气啦——小雪,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多穿点衣服,不要贪凉,年的冬天已经在我们身边了。

一提起冬天,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雪,白茫茫的一片孤寂,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江面的小船上,留下一身背影,有几分凄冷,又带着几分孤傲和倔强,是了,就是他柳宗元本人了。

念一首《江雪》,眼前便显现出一面江,一片雪,天地间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一老翁就独自在这寒冷的环境里专心钓鱼,好像他一点儿也不怕冷,忘掉了一切纷纷扰扰。有那么一瞬间,让人觉得仿佛他钓的不是鱼,而是空无。

接下来,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位老翁的一生吧。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柳宗元的才气在年少时就显露出来了,

13岁

他凭借一篇《贺平李怀光表》崭露头角,这篇文词不卑不亢,短旱有力,一点也不输朝堂里的士大夫,所以当时的人都说河东出了个13岁的神童嘞!

20岁

柳宗元也不负众望,20岁就中了进士。

25岁

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担任了蓝田县尉。

30岁

被调回长安。

33岁

就已经做到了礼部员外郎,这样看来,柳宗元早年的仕途,真可谓是顺风顺水,如花似锦,可谁又知道,他一生最安稳得意的时光,也就只是在早年而已,仿佛到了33岁这年,柳宗元已经花光了他所有的运气,这颗从政坛上崛起的新星,即将面临着坠落,他周围闪烁着的耀眼光芒,也从这年开始变得暗淡。后人都说他的一生像极了抛物线,而33岁那年便是最高点,在这之后,他再也没有崛起过了,像是流星划过天际。

柳宗元的祖上世代为官,算是望族了,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家族已经衰落,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也都只是小官。

虽然祖先的声望大不如前,可是柳宗元觉得他有责任光复门楣,家中长辈对他也是寄予厚望,他的母亲也是贵族出身,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柳宗元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并不是那种只会写漂亮文章的人,他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亲眼看见了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所以他才会那么积极入世,跟着王叔文一起开展永贞革新,只不过这场革新仅仅持续了多天。

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发动这场革新的那些人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有的被贬,有的被赐死,史称“二王八司马”。

这次失败也是柳宗元遭到的第一次打击,从处在庙堂之高到贬到江湖之远,对于一个这样一个意气风发的人来说,这种落差实在是太难受了。

他在永州等了十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可以等呢?

虽说是永州司马,但是没有一点儿实权,人身自由也被限制,且不说生活环境的差异,语言沟通也有阻碍。

刚来永州的时候,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身体状况也不好,曾经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最亲爱的母亲,还有他的乖女儿都相继去世,仿佛一时间,就只剩下了他一人。

他该怎么办呢?那段时间他一边痛哭一边写祭文,他能怎么办呢,他想留的人一个也留不住,看着处在水深火热的百姓们,他也无能为力,他连自己都帮不了啊!那种绝望和无助,让他怎么熬得住呢?

永州的十年是最最不幸的时光,可也是柳宗元文学成就最高的时候,他将目光投向了山水,向山水诉说心中的苦楚,大量阅读书籍文献,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比如《捕蛇者说》、《小石潭记》、《封建论》等等。

贬谪生涯遭遇的种种苦难和迫害,并没有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曾经在信里明确表示“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

他虽然不能像从前那样直接参与斗争,但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说他一开始还抱有希望的话,那么随着生活的沉寂,他已经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了,冷静下来的柳宗元更愿意相信自己。

但说到底,他还是抱有一份信念在,他选择顽强地活下去,和百姓一起生活,也许他觉得,机会只是打了一个比较久的盹儿,等它醒来一定会来敲自己的门的。

也许是真的吧,元和十年,柳宗元和好友刘禹锡等人接到了回京的诏书,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赶回长安,本以为机会来了,到头来却是空欢喜一场,因为遭到了别人的仇视,反对重新启用柳宗元。

于是他又被贬了,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柳州,当得知刘禹锡被贬到更远更荒凉的播州时,立马向朝廷请求与刘禹锡对调,替刘禹锡出任播州,幸好有人帮忙,才将刘禹锡改任连州,他知道刘禹锡的老母亲尚在,又怎么忍心看着好友带着母亲受苦。

韩愈将这件事记载在了《柳子厚墓志铭》当中,从这件事来看,柳宗元对待朋友也是无可挑剔的了。

在柳州的四年里,他有了实权,废除了当地“以男女质钱,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的风俗,亲手创办学堂,破除迷信,启蒙当地人的思想;从前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也能喝上甘甜的地下水了,曾经大片大片的荒地,也迎来了久违的丰收······

哦,对了,他在坑坑洼洼的路边种上了许多柳树和竹子,他还种了两百株黄柑树,只是这黄柑四年才结果,柳宗元当时写道“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可惜啊,柳宗元没能尝到自己亲手种的黄柑,在柳州的第四个年岁里,他带着些许不甘和满足,也许还有几分不舍,离开了这个冷酷的世界。

最终还是没有等到那一天,也许柳宗元还不知道,召他回京的诏书正在路上朝他赶来,可终究还是迟了,长安再也回不去了。

柳宗元是永州柳州山水的伯乐,可他的伯乐又在哪里?我多想能穿越时空,在那段沉寂的流年里,听他诉说。历史滚滚向前,无论千年前,又或是千年后,柳宗元会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小伙伴们,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要放弃,如果机会还没出现,那就让自己强大起来,当你足够强大,熬过那个坎儿,何尝不是另一番收获呢!

今天吃什么?

“包”藏善心

实习主播:青鸟

每天清晨早起,站在食堂窗口前,今天早饭吃什么就会成为大多数人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饭团,煎饼,小馄饨都可能成为你的最终选择,但是有一种朴素的搭配一定是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那就是豆浆配包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简简单单的包子吧。

包子看起来简简单单,很朴素,其实它的来头并不简单,甚至还跟大名鼎鼎的四大名著有关系。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七擒孟获之后,到达泸水,突然风浪横起,军队无法过河,于是诸葛亮就下令用牛羊肉做馅,裹上面粉,画上人的五官,做成人头的样子来哄骗河神,进行祭祀。

这种祭品被人们叫做“蛮首”,也叫做“蛮头”,蛮荒的蛮,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馒头”了。

提到馒头和包子,其实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明明有时人们想要买的是肉包子,却会对店铺伙计说“来两个肉馒头”呢?

这个馒头和包子的争论甚至还一度成为南北方人们热议的话题。

至于这个叫法有没有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其实在一开始,并没有包子这个叫法,虽然做法上就是包子的做法,但是人们都管这种食物叫馒头。

一直要到宋朝以后,才有了包子这个称呼。

说起包子,大家难免会觉得有些小家子气,它既不像咖喱一样起源异乡,遍布世界,也不像火锅一样热辣滚烫,风靡全国。不过美食总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不管是在味蕾间能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还是在灵魂上给我们带来的悸动。

在这一点上,包子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善意应该就是能够填满人心的安全感吧。

不管多早,也不管在哪家早饭铺子里,晨起时分,总能见到那一屉一屉热气腾腾刚出笼的包子,吃上几个,然后就有了继续去奔赴和努力的力量。以至于每个过路人在看到这个场景的时侯,心里都会涌起丝丝缕缕的感动。那些在笼里圆圆滚滚,挨挨挤挤的包子,像是个光亮的小橱窗,安安静静地展示着生活的和煦与甜美。

虽然包子在生活中一直走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亲民路线,在美食界也显得没有那么高大上,但其实它的花样很多,香菇青菜包,豆角包,粉丝包,笋干包,豆腐皮包,还有肉包,三鲜包,虾仁包这些都是人们常吃的,也是现在很多包子铺的必备选项。

不过论起吃,中国的古人们可是什么时候都能插上一嘴,而且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的。就比如在《梦粱录》中就提到当时已经有了羊肉包子,太学馒头,笋肉包子等,甚至还有一些口味比较特别的七宝酸馅,姜糖馅,辣馅包子,可能是为了符合更多吃货的要求。

而到了元朝,人们对包子的喜爱越发多了起来,包子的花样也有了更多的发展。这个时候出现了蟹黄包子,鱼肉包子,藤花包子和天花包子,这个天花包子不是吃了会生天花的意思。天花实际上就是指平常吃的平菇,天花包子就是用平菇和羊肉做馅的包子。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藤花包子,藤花包子也可以叫藤香包子,是用鲜榨鸡屎藤叶做的,做出来的包子黑黑的,卖相似乎不是很好,但是入口格外松软,还带着独特的藤香味。

藤香包子和天花包子都是祖辈们在漫长的过程中发明创造而来的新口味,从最初的青菜包到后来的藤香包,千百年来,食物的流转变迁和人类的发明创造时刻都在发生着碰撞,带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在这中间,甜馅儿的包子应该就是最最温暖的一种变化了。

饱满圆润的红豆,裂开豆壳,倾洒出里面柔软细腻的豆沙,滤去豆壳和多余的水分,裹进白嫩的皮子里,捏出一道一道的褶子,只是托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温柔和甜蜜。更不用说揭开笼盖,淡淡香气弥散在空气里,这听起来不像吃豆沙包子,反倒更像是在喝陈年酒一样让人沉醉。

甜的,咸的,荤的,素的,薄薄的面皮在外,各色馅料粉墨登场,酿造着不同的口味变化,成就了包子的多变与充实。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喜乐悲欢,酸甜苦辣,都裹在生活这张皮子里。

虽然有位名家曾经说过: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没有人能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像简单的包子一样,用最朴素的外皮,盛装最丰厚的滋味。毕竟,谁说百味纷呈的生活不会更加有趣呢?

有趣的生活虽然不缺一个菜包,一个肉包,或者一个豆沙包,但是有趣的生活可能会缺一个三丁包,一个叉烧包,或者是一个奶黄包。

上面介绍了古人们在做包子上的花样,那在今天依然吃货遍地的中国版图上,自然也有新的关于包子的灵感正在萌发。

三丁包子

如果以南京为坐标原点,向东北方向出发,开车一个多小时以后,就能到达烟花三月的扬州,邂逅著名的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的三丁说的是鸡丁肉丁和笋丁。鸡丁肉丁同拌,带来双倍的浓鲜,松脆的冬笋夹杂其中,凭借一己之力解去肉糜的腥腻。

再滴上几滴香油,这样拌好的三丁馅就是三丁包子美味的秘方了。

叉烧包

如果向西南走的话,就能在广东和美味的叉烧包相遇。

叉烧包这种包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上面微微露出馅料的小口,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向外张开的包子顶部,让叉烧包看起来像朵小小的莲花。如果要把叉烧包比作一个人的话,那它身上肯定带着谦虚这种美德。

因为它明明可以靠着特立独行的颜值,在包子界杀出一条血路来,却还是坚持要凭借它的才华,也就是那让人口水直流的叉烧肉馅,闻名于世。

奶黄包

下一个要被点名的包子还在刚才提到的广东。那就是传统的广式甜点奶黄包。做好一个奶黄包,好的奶黄馅当然必不可少。而奶黄馅的制作方法比较普遍的就有三种。

最简单,最受认可的一种,是用鸡蛋,牛奶和黄油来制作的。光是听着这些食材,是不是就已经闻到奶黄馅金黄香甜的味道了呢?除开奶黄馅,奶黄包另一个卖点就在于可爱的外形。

大部分奶黄包会做成小猪的样子,黄耳朵,黑眼睛,还有鼻子和嘴巴,很受小朋友的欢迎。包子铺前面总是会有小朋友指着小猪样子的奶黄包跟父母撒娇,小朋友说话奶声奶气的,很甜很可爱,跟奶黄包一样。

除了三丁包,叉烧包,奶黄包,还有很多包子界的扛把子,比如小笼包,羊眼包,破酥包,烤包子等等。

不同的馅料,不同的烧制方法,凭借人类智慧的加成,创造出或许相似或许不同的味道。

一个个简单的包子堆加起来,或许正是最简单的媒介,让平凡的人们感受到生活温柔且包含善意的媒介。

编辑:熹微

审核:十一

QQ

新浪微博南信大广播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jz/113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