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寒逢腊八

 

晡後气殊浊,黄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

——《微雨》陆游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正巧,今天还是腊八节。在这个寒冷的时候,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那种满足感、幸福感简直是无以言表啊~

节气︱物候

一候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二候鹊始巢。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三候雉始鸲。“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吹起花信风︱

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风不信,则其花不成。”风是守信的,时至必来,故名花信风。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小寒的花信风就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节气︱气候

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和“街上走走,金钱丢手”两句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节气的寒冷。

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中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

小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我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

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陆游的一句诗道出了别有一番风味的小寒。

节气︱习俗

民间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在这个全年最冷的时节里,中国各地有着许多相关的节气民俗。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

1.北方:喝腊八粥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老北京有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说的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时候,已然提示了准备春节的信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在北京喝腊八粥最有名的地方则是雍和宫。挤在笑意满盈的人群里,手捧一碗热腾腾的粥,于袅袅香云中,祈祷吉祥如意、岁月静好,也不失为一份心灵进补。

2.南京:吃菜饭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3.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节气︱养生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特别要提出的是,小寒时节正是吃麻辣火锅、红焖羊肉的好时节。

1.饮食应减甘增苦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花生、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2.起居要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适当锻炼强身健体防病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慢跑、跳绳、踢毽等。但是最好等到阳光比较充足的九十点钟再去比较好。

腊八节的由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惠量·传统·文化·机构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alongdn.com/qcxg/8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